当前位置:

主页 > 禅韵 > 禅趣小品 >

【唐代】杜荀鹤《赠质上人》

源自:百度百科 作者:杜荀鹤

 
    枿(niè)坐云游出世尘,兼无瓶钵可随身。逢人不说人间事,便是人间无事人。
 
作者简介:
 
    杜荀鹤(846~904)晚唐现实主义诗人。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相传为杜牧出妾之子。出身寒微。曾数次上长安应考,不第还山。黄巢起义军爆发,他从长安回家。后游大梁(今河南开封),献诗于朱温。
 
    温为他送名礼部,得中进士。得第后因政局动乱,复还旧山。受田頵重视,用为从事。田頵败死,朱温表荐他,授翰林学士、主客员外郎,患重疾,旬日而卒。杜荀鹤提倡诗歌要继承风雅传统,反对浮华,其诗语言通俗、风格清新,后人称“杜荀鹤体”。部分作品反映唐末军阀混战局面下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的悲惨遭遇,当时较突出,宫词也很有名。有《唐风集》。
 
赏析:
 
    《赠质上人》是一首赠送给叫做“质”的和尚的诗。上人,本指佛教中讲的上德之人,后来成了对僧人的尊称。  既然是送给僧人的诗,那么自然要说与佛事相关的话,所以诗开头便写:“枿坐云游出世尘。”枿(niè聂),古同“蘖”, 树木砍去后留下的树桩子。枿坐,犹言枯坐。这句是说质上人有时打坐,静如枯木;有时出游,飘若浮云,心无所系,随性而行,超世脱俗。诗人抓住他的特征,刻画了他不同凡俗的形象。
 
    第二句“兼无瓶钵可随身”。瓶钵是云游和尚喝水吃饭不可少的器具。可是质上人连应该随身携带的一瓶一钵都没有。这就更突出了质上人超出尘世的性格,一身之外无所有,成了赤条条飘飘然来来去去无牵挂的大闲人了。
 
    三四句“逢人不说人间事,便是人间无事人”。这是一个精神上大解脱的悟道者形象。不说人间事,是他心里根本不想这些事。因为他把人间的名利富贵看作是虚幻、短暂、无意义的。“百年身后一丘土,贫富高低争几多”,陷身于人事纷扰中,带给人的是无尽的烦恼和痛苦。既已从茫茫的人生苦海中解脱出来,登临彼岸,怎么会再对俗世的事感兴趣呢?在世人看来,王朝更替、诸侯争霸、胜王败寇、战乱四起这样不得了的大事,他只看作山中樵客下的一盘棋,他自己只是个旁边的观棋者。“观棋不语真君子”,他是人间大戏场、下棋局的冷眼旁观者。既不追求名利,与世无争,与人无争,还有什么挂心的事呢?当然没有!所谓“世缘终浅道缘深”(苏东坡语),在这位质上人身上表现得非常彻底,他完全游离于尘世之外。清闲自在,无忧无虑。
 
    诗人对质上人的最无牵挂和最清闲表示了由衷的赞颂,而于赞语之中却含有弦外之意,寓有感慨人生的意趣。杜荀鹤所生活的正是晚唐战乱不止、民生凋弊的多事之秋。作为一个有良心、有正义感的诗人,面对这样的现实,不可能缄口不语。他虽曾赞羡“万般不及僧无事,共水将山过一生”(《题道林寺》)的生活,但无论怎样也不能像质上人那样口不说一句人间事。所以“逢人不说人间事,便是人间无事人”,既有对质上人的称赏和羡慕,也有诗人自己复杂心情的流露,字面上意义虽然浅近,而诗人的感慨颇深。《斋闲览》中说:“唐人诗中用俗语者,惟杜荀鹤、罗隐为多。”这里说出了杜荀鹤的诗在语言上的特点。这个特点表现在他的近体诗上尤为突出,即通俗浅近,明白流畅。所以人们说他是把严于格律的近体诗通俗化了。正因为这样,他的许多诗句便在长期流传中成了人们口头的熟语。如《赠质上人》的后两句。
 

标签: 唐代  杜荀鹤  赠质上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京ICP备13010706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4900号

食品经营许可证:JY1110817110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