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禅韵 > 禅趣小品 >

秋日四律步傅真吾先生原韵之其一

源自:学佛网 作者:南怀瑾

 
漏夜浸寒不畏霜,临流看月泛溪长。
 
迎人处处皆通路,卓杖山山是故乡。
 
陶令情囚三径菊,枯禅念系几茎香。
 
分明亘古闲田地,何事敲空问断常。
 
    品析:
 
    傅真吾先生为维摩精舍元老,佐袁老开法。当时南先生虽为后生,但极为蜀中诸老珍爱,并与傅先生为忘年之交。故傅老虽远在重庆,且政务繁冗,亦往峨眉探望闭关的南先生;唱酬甚多,其中情谊,非一言可尽。而这四首律诗,亦可见当时南先生之境界。
 
    “漏夜浸寒不畏霜,临流看月泛溪长。”南先生闭关于峨眉山大坪,为峨眉山中孤绝的一峰,虽为寺庙,但极少游人。且林木郁茂,溪泉寒彻,路径险厄,实为闭关胜地。此时正值三秋,山寺霜早,坐禅之际,自然有“漏夜浸寒”之感。峨眉高寒,风霜为家常便饭,既来之,则安之,何“畏”之有?晚间间或下座小行以舒筋骨,“峨眉山月”原为美境,在涓涓的溪流中,那月影似乎也被拉“长”了。
 
    “迎人处处皆通路,卓杖山山是故乡。”俗话说,条条大路通长安,南先生既已见道,心行之处,无不通达。宇宙乾坤,尚仅为我之庵棚,那如“沙”如“尘”的河山,哪一处又不在这“庵棚”之内呢?所以卓杖所到之处,无不是“故乡”。
 
    “陶令情囚三径菊,枯禅念系几茎香。”这里又可见南先生见地超出常流。陶渊明放达,一切似不经心,但却放不下那“三径菊”,情志为菊所“囚”。堕入“枯禅”者以空寂为目的,念头又往往被“系”在那“几茎香”上,不能放下再参。此皆为“物累”,尚未通达“向上之路”。
 
    “分明亘古闲田地,何事敲空间断常。”宋代临济宗大师五祖法演禅师,其见道偈云:“山前一片闲田地,叉手叮咛问祖翁。几度卖来还自买,为怜松菊引清风。”以后“闲田地”便作为佛性禅心的代名词。南先生既已眼明,再也不会如博士生那样再去做小学作业了——对于“空”,“断”,“常”这一类佛教理论,他早已“毕业”,修行正在更上一层,何须再论。在当时,南先生修行与见地已高出众人,袁老门下诸位长老尚且不如,何况他人。
 

标签: 傅真吾先生 

相关文章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京ICP备13010706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4900号

食品经营许可证:JY1110817110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