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灵为美的境界
源自:显密文库 作者:马欣
以“空”为美的审美意境,来自于禅宗对“空”的独特理解。“空”是指“因”和“缘”相聚而成的事物没有实在的本体。就时间而言,共性也是空的。如《金刚经》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我们所说的空灵是指由禅宗空观衍生出来的美学意境。要领悟到这种意境,首先是要同时“空掉”审美主体内心的“妄念”以及外在的“万相”。妄念为空才能抛弃执着之心,万相为空才能“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如果用空间术语来描述的话,空灵特指灵气往来其间的审美心理场所,即所谓“灵的空间”。空灵是中国人特有的、诗化的感悟与情调,表现在意境里,便是一种空灵之美。空灵超越功利考虑,以无物无欲的自由精神静观万物,使万物都各得其所,各自呈现着它们充实的、内在的、自由的生命。进而言之,“空”是指灵气、生气的自由往来。“空”与“灵”结合在一起,便是指在纯净、虚静、空荡的气氛中时时透露出生命灵气的那种艺术境界。
美学上的空灵,若从心灵上去体会,则是虚空的心灵。古代艺术家在艺术追求参悟中,达到比较高的境界时,会顿觉内心世界有一种云散水流的空的感觉。此时,其心量大如虚空,照破十方,涵盖宇宙,日月星辰、山川大地、世间万物尽在其中。禅宗有云:“妙高峰顶,不容商量。”正是此境。
空灵的审美观点是中国古典美学的基本特征之一,受到禅宗的巨大影响。色空观念是印度大乘佛学的一个重要思想,佛教经典《心经》和《大智度论》等都有“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的表述。佛家认为人的本性洁净,由于后天遭六尘污垢的覆盖、淤积,经久迷性,使人的本觉智慧不能显性,空灵之美的灵感就不灵了。因此,需要以般若之智来观照,照破五蕴,照破十八界,我们才会心量扩大如虚空,才会达到涵盖宇宙的境地。以这样的心量去参与审美活动,即使是那些寻常的事物也会显现出美的实相来。因为那是一种透彻玲珑的审美之心。只有这样的“空”才是佛家追求的空,才能透出灵性。这种“空”渗透在艺术领域里就会显示出一种语言难以表达的灵性。所以,佛教哲学认为空与灵互为体用,空为灵之体,灵为空之用。
北宗、南宗,均属禅宗;渐悟顿悟,不外方法。究其目的,两者都是为了悟得佛性,成就涅槃妙心,尤其在思想基础方面,主要源自于“大乘空宗”,体现为“般若性空”。“般若”即“智慧”,凭借般若智慧,人们认识到世间一切事物(即“法”)都因缘而生,因缘而灭,徒有外表幻象,本性是空。在禅悟中,悟得“性空”或“空无”之境,就等于觉解到了佛性或真如之理。所以说,对中国禅僧和禅学诗人来讲,悟空是至关重要的。中国禅宗的几个祖师,主要是在这个空字上作文章;他们所悟得的,也主要是一种空灵之境。
禅宗所标举的三个境界,正是对这种空灵之境的诗化描绘和典型提炼。第一境是“落叶满空山,何处寻形迹”,描写的是一种渐入禅关而寻禅未得的情境。第二境为“空山无人,水流花开”,这里虽然寂静,也无人迹,但水在流泻,花在开放,局部的运动和生命的张力依在,不仅未达到寂灭的境界,而且对终极禅定产生某种干扰。第三境是“万古长空,一朝风月”,意指瞬刻中得永恒,在空间是万物一体,此乃禅的最高境界。这种对时空的顿然而神秘的领悟,既可以说是一种顿悟,也可以说是一种妙悟。它伴随着一种直觉的感受和空灵的体验。在这一瞬之间,禅者得到真正的解脱,精神得到彻底的自由,宇宙河汉,日月星辰,山川大地,水光云影,都不分彼此地融为一体,都显得那样永恒宁静,和谐自然,这便使人突然感到这一瞬间“似乎超越了一切时空、因果,过去、未来、现在似乎融在一起,不可分辨,也不去分辨。这当然也就超越了一切物我人己界限,与对象世界完全合为一体,凝成永恒的存在”。这一豁然开悟者所达到的境界,也称之为禅宗的最高境界或空灵之境,成为中国古典审美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