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禅机 > 健康禅钥 >

学儒家慎独自省的重要修身方法

源自:深圳养生网 作者:网络

 
    慎独自省是儒家的重要修身方法;要求人们自觉地按照道德原则反省检查和规范自己的言行,而且要从最隐蔽的地方和细微的地方做起。
 
    “慎独”既是修身的方法,也是修身的境界,最早见于《中庸》、《大学》两书。《中庸》中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敌君子慎其独也。”君子在人们看不到的地方,听不到的时候,都戒惧警惕,不让不符合道德的意念在隐晦细微处表现出来。
 
    《大学》是在解释“正心”、“诚意”时讲到“慎独”的:“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慊,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要求人们去恶从善,坚持善良的意志,不要自欺欺人,像小人那样,闲居无 事时什么坏事都干,见到君子以后就遮遮掩掩。
 
    《大学》《中庸》讲慎独的角度虽然不一样,但都强调修养的自觉性,把能否慎独作为区别君子小人的标准。郑玄解释“慎独”时说“慎独者,慎其闲居之所为。”朱熹从理学的观点对“慎独”作了进一步的解释和发挥。他认为“慎独”是对待唯己所知、而不为人所知的细微的事情上要谨慎不苟。这样才能存天理的本性,遏人欲干将萌而不使其滋长于隐微之中。他把“慎独”作为“存天理,灭人欲”的重要方法。理学家们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这是应该摒弃的。那么慎独的修身方法是否也应该摒弃呢?需要具体分析。慎独作为一种修养的方法仍有可取之处。它反映了道德形成的客观规律。道德成为人们的行为规范,要靠内心的自觉,不能靠外力的强制。这种自觉性是由于人们把道德规范化为内在的信念,因而能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听不到的时候,也能够自觉地遵守,不做违反道德要求的事情。由于道德规范已化为内在信念,就能从人们的一切言行中表现出来。不仅在公开的、大的事情上能按道德原则办事,在闲居独处、无人监督的时候,也能在各种细小问题上谨慎行事,不做违反道德原则的事情。按照这样的方法进行修养,就可以达到高尚的道德境界。
 
    慎独也可以作为识别人的道德品质的方法。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往往从最隐蔽、最细微的地方真实地暴露出来。在公开场合,在大的问题上,由于法制、舆论的压力,人们不能不检点约束自己的言行;在独处无人监督时,或者在细小的问题上,就容易放纵自己,暴露出真实的思想面目。还有一种人自觉地伪装自己,给人以假象,我们也要在日常生活和细小的问题上考察他们的思想本质。
 
    中国古代正直的文人学者,多以慎独为修身的重要方法,也有不少人达到这种高尚的道德境界。《后汉书·杨震传》有一则“暮夜无知”的故事:杨震被任命为东莱太守,赴任时“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日:‘故人知君,君不知敌人,何也?’ 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
 
    密愧而出。” 王密感激杨震过去举荐之恩,晚上拜谒时送他十斤黄金,说‘黑夜无人知道’。杨震严词拒绝,可算是“慎独”的范例。吕坤从这则故事中引出一条人生教训:“‘暮夜无知’,此四字百恶之总根也。大奸大盗,皆自无知之念充之。”那些大奸大盗干坏事的时候,都自以为别人是不会知道的。这样一种侥幸心理是产生各种罪恶的总根子。还可以补充一点:一切恶行不仅是从无人知道的地方开始的,也是从细小的事情上开始的。先偷偷干点小的坏事,然后胆子越来越大,以至贼胆包天,犯下大的罪行。这样的例子现在也不少见。因此慎独的修身方法仍有现实意义。
 
    刘少奇在谈共产党员修养时说:“即使在他个人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的时候,他能“慎独’,不做任何坏事。”说明“慎独” 适用于共产党员的修养,自然也运用于一切人的道德修养,只是修养的内容和要求和古人不同。今天我们不是要修养成为古代的谦谦君子,而是要修养成为具有社会主义道德的“四有新人”。我们要达到这个目的,也需要有“慎独”的高度自觉性。
 
    “慎独”和“自省”相联系。有自省的工夫,才能达到慎独的境界。慎独也是自省的内容之一。自省、内省、自讼、自反,都是指自我解剖,自我检查,自觉地改正缺点错误。
 
    孔子首先倡导自省、内省、自讼的修养方法。他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论语·颜渊》)看到好的人和事要学习,看到不好的人和事要自我反省,有没有同样的缺点错误;如果有就自觉改正,如果没有,就无忧无惧,心安理得了。
 
    《论语》中记载了曾子内省的故事:“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每天从办事、交友、学习三方面进行检查,是否达到了忠信和学而时习之的要求,树立了自省的 范例。因此朱熹称赞说:“曾子以三者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其自治诚且如此,可谓得为学本矣。”
 
    孟子说:“君子必自反也。”(《孟子·离娄下》。荀子也认为君子要“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孟子说的“自反”和荀子说的“参省”,同孔子说的“自省”、“内省”一脉相承,都是要求人们自觉地检查反省自己的思想言行,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以达到提高道德水平的目的。
 
    孔孟之后,自省一直是儒家倡导的基本修养方法。明代王守仁提倡的“省察克治”也是从自省方法发展而来的。王守仁的“省察克治”方法是要求人们通过自我检查,克服不符合道德要求的思想行为,而且要持之以恒。要把隐藏的私利欲念搜索出来,加以克治,不可姑息。如果有丝毫私利欲念存在,众恶便相引而来。可见“省察克治”是为了达到“存天理,灭人欲”的目的,这是不可取的。不过这种方法也反映了思想斗争的某些规律:善恶观念此消彼长,姑息恶念,将成大恶。我们培养道德观念也应该注意这个问题。
 
    儒家自省的修养方法基本上是把道德修养看作封闭的个人内心活动,有自觉性、能动性的合理因素,也有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的唯心主义倾向。我们要克服其唯心主义倾向,发扬其自觉性、能动性的合理因素,为建设社会主义道德服务。
 
    首先,要运用自省的方法正确地认识自己。人贵有自知之明,对自己的思想、学识、能力,对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角色、作用等等,有正确的认识和评价。这样,才能获得自控能力,提出恰当的目标、计划和要求,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没有自知之明,就会陷入盲目性而四处碰壁。古人说:“自知者英,自胜者雄”(王通《文中子·周公》),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但正确认识自己并不是容易的事情。“人虽至愚,责人则明,虽有聪明,恕己则昏”。(《小学集注·广敬身》)看别人,明察秋毫,看自己就糊涂了。这就需要有自省的自觉性,时时注意反观自己,检查自己,努力做到对自己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在自省的时候,要注意听取别人的意见,校正自我认识的盲目性。“占之人目短于自见,故以镜观面;智短于自知,故以道 正己。”(《韩非子·观行》)虚心听取别人意见和自省自反是相辅相成的。其次,要运用自省的方法自觉地克服缺点错误,达到自我完善的目的。人无完人,即便是圣贤也难免有缺点过失。只有不断克服缺点,才能达到成熟完善的境界。因此君子闻过则喜,“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宣公二年》)每一个要求进步、追求成功的人,都要自觉地解剖自己的思想,反省自己的言行,自觉地克服缺点错误。鲁迅说:“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地解剖我自己。”(《写在坟的前面》)鲁迅正因为无情地解剖自己,才能坚持新文化革命的正确方向,成为新文化革命的伟大旗手。
 
    再次,人人都注意内讼自省,有利于人际关系的和谐和社会的安定团结。小至家庭团体,大至国家社会,人们相处总会有矛盾冲突。有了矛盾冲突,大家都能反躬自问,从自己身上找原因,矛盾就容易化解。如果只从别人身上找原因,自己处处皆是,别人处处皆非,小矛盾也会变成大矛盾,甚至发展到对抗冲突、势不两立的地步。我们还是要提倡对己严,对人宽,各自多作自我批评。有了矛盾,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凡是要求别人做的自己首先做到,善于求大同,存小异,不把时间精力花在无益的争论上。这样便能创造良好的人际环境,有利于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和事业的成功。
 
    外国人中也有自省修身的例子。
 
    富兰克林就曾自订每天自省的十三项内容:1.节制。食不过饱,饮酒不醉;2.沉默寡言,避免无益的聊天;3.生活秩序:每件东西放在一定位置,每件日常事务应有一定的时间;4.决心:要做的事情坚持不懈;5.俭朴:切戒浪费;6.勤勉:每时每刻做些有益的事情;7.诚恳:不欺骗人;8.公正:不作不利于人的事情,不忘记对人应尽的义务;9.中庸适度,避免极端;10.清洁;11.镇静:勿因小事和不可避免的事故惊慌失措;12.贞节,切戒房事过度;13.谦虚:效仿耶苏和苏格拉底。富兰克林并不知道儒家自省的修养方法,但他做的却合乎自省自反的要求。这说明自省的方法反映了品德修养的规律,因而具有普遍的意义。

标签: 修身  儒家  自省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京ICP备13010706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4900号

食品经营许可证:JY1110817110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