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禅机 > 生活禅悟 >

从《三块广告牌》中你能看到什么?

源自:网易佛学 作者:海潮音编辑部

 
前阵子热播的电影《三块广告牌》,
让人看过之后久久不能平静,
所以特来和大家聊聊。
这是一个关于仇恨的故事:
女儿惨遭奸杀,
追凶无果的情况下,
极度愤恨的母亲米尔德里德
在路边竖起三块广告牌,
与“不作为”的警局对峙。
这样一个极端冲突的故事,
被编剧放在一个萧条、安静的地方上演。
1987年股灾过后美国密苏里州的一个小镇。
大概在这种环境中,
人性才愈发凸显吧,
就像美剧《真探》、《冰血暴》,
以及电影《猎凶风河谷》一样。
 
剧中的两个角色让我印象深刻:
受害人母亲米尔德里德,
以及被广告牌怼到风口浪尖的警长威洛比。
我本以为这是一个单纯的复仇故事,
苦命母亲遇上不干实事的警察,
然后在追凶时峰回路转。
然而剧中警长威洛比,
不仅成功带活了其他角色,
更带出了本片的关键词:
爱,而非仇恨。
爱是什么?
爱是理解与宽恕,爱是慈悲。
警长威洛比:舍命予爱。
 
“爱女被强奸致死。”
“凶手至今逍遥法外。”
“警长威洛比你到底在干什么!”
这是三块广告牌上的文字。
起初我以为伍迪·哈里森
又要扮演圆滑世故的警局老油条。
在我最爱的美剧《真探》中,
他就是这样的形象。
然而随着剧情发展,
你会发现威洛比是深受当地人民爱戴的。
他尽职尽责,有一个和谐的家庭。
对米尔德里德女儿的案件,
他其实很上心,
只是苦于缺少线索。
 
这样一个感觉有点“平淡”的角色,
被“无情”的编剧安上了
癌症晚期、时日无多的命运:
最后威洛比走进马厩开枪自杀。
从幸福中果断抽身离开,
不拖累家人,干脆、潇洒得令人震撼。
 
他的突然自杀让观众懵了:
为何要如此结束自己的生命?
威洛比留下了三封信:
一封给家人,
充满对妻女的爱,
不希望自己的病情拖累她们;
一封给总以暴力解决问题的下属迪克逊,
表达对他善良本质的信任,
希望他做个好警察。
一封给“仇家”米尔德里德,
表达理解和宽恕,
甚至还给她付了下一个月的广告牌费用。
仇恨的力量太耀眼了,
耀眼得让当事双方迷失自我。
威洛比是唯一在这场极端冲突中保持清醒的人。
他留下的三封信,
完成了他人性至高的升华,
像西方的基督、东方的菩萨那样,
抽掉“我”的角色,
用上帝视角俯瞰这个世界,
怀着悲悯心对他人伸出最后的援助之手。
 
母亲米尔德里德:只因无法承受痛苦。
扎着机车党头巾穿着工装,
米尔德里德用一副男人相把自己包裹起来。
这幅打扮以及冷酷、粗鲁,
构成了她的铠甲。
威洛比吐露自己得了绝症时,
米尔德里德强硬顶了回去,
我女儿都死了,
我为什么要同情你?
威洛比自杀、留下广告费,
在处理广告牌时,
有人问米尔德里德,
还把警长的名字写上去吗?
她回答:“为什么不?这是他出的钱!”
即使是面对神父的劝说,
米尔德里德也是毫不留情地怼了回去。
这位受害母亲的冷面铠甲,
完全来自女儿的惨死吗?
我认为不是。
她的痛苦有部分来自悔恨,
悔恨自己的母爱中,
缺少了对女儿的理解与接纳,
间接导致其死亡。
 
她与女儿的关系一直很紧张,
出事那晚她坚持不借车给女儿,
还大吵了一场,
女儿赌气走了夜路,
出门前米尔德里德说出恶毒的诅咒:
“好,我也希望你在半路被强奸”。
没想到一语成谶。
 
米尔德里德知道警方已尽力捉拿凶手,
也知道威洛比病入膏肓,
但仇恨的力量使她无法控制自己。
三块广告牌成了复仇的载体,
直到被蓄意烧毁。
没料到的是,
此前为威洛警长愤愤不平的警察迪克逊
为保护米尔德里德女儿的卷宗不惜生命,
被火烧伤;
更没料到的是,
烧毁广告牌的不是警察,
而是自己前夫。
由此米尔德里德坚硬的盔甲才出现裂缝,
人性开始觉醒:
缺少对女儿的理解,
让她的母爱变了质;
而无法承受的丧女之痛
又转化为巨大的仇恨,
伤害了那么多人。
当她提着酒瓶气势汹汹地走向前夫,
最后只是赠酒并转身离开,
那一刻她才真正放下仇恨完成觉悟。
 
重重困难中,爱是出口。
这世间有万般痛苦和苦难,
仇恨无法化解它们,
但爱可以。
爱也许不能马上使一切变好,
但它终究可以。
我们如此强调爱与慈悲,
并不是因为它们是人性唯一的构成,
而恰恰是看清人类为自己制造的痛苦后,
才发现它们是苦难最终的出口。
愿爱早日穿透仇恨盔甲的缝隙,
发出人性的光芒。
愿我们都能成为爱的源头,
予自己也予他人以最深厚的慈悲。
慈是予以喜悦、幸福的意愿和能力;
悲是止息和转化痛苦、
减轻忧伤的意愿和能力。
 

标签:   仇恨  三块广告牌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京ICP备13010706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4900号

食品经营许可证:JY1110817110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