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诚法师:事情的难度在于自己的执着
源自:佛教在线 作者:学诚法师
误会的消除需要主动无碍地和谐沟通,以及主动表达自己的思想让别人了解和理解。师父不经意地跟我讲:“越是有违缘的人,越是要主动去跟他微笑,因为关系好的人不需要微笑。”
上午,到内院去回一封电子邮件,几天不见,电脑显示屏变得不认识了,输入法也被调成了繁体,还有很多模糊音,调了几下,干脆死机了。心里不由得着急,猜想可能是学电脑的同学搞坏了,于是随口说了一句:“唉,是谁把电脑弄成这样了?”正好一个同学进来,伸头一看,说:“先关机,再启动一次,是某某法师发现有病毒需要杀毒,他调成了安全模式,才这样的。”原来自己的思维模式是经常去“猜想”。
尚未起身,两个同学一起过来,其中负责库房管理的同学对我说:“法师,净人寮房那三间空房是否可以腾出一间做佛堂,好让大家有个拜佛用功的地方?”
“好啊,找一间地面较平的做临时佛堂,一间作库房,剩下一间晾衣服。”
他又说:“那明天是否能找同学帮帮忙?”
旁边那位同学开口了:“如果需要,明天上午出坡我可以找几个人来做,不过我考虑是否经书也可以放在佛堂里?”他是负责内务的,直接管库房,可是库房负责人喜欢直接找我汇报。我一听,有不同意见在里边,应该主动放下自己的想法,于是就说:“内务法师在,就请他决定安排好了。”出门转念一想,不行,这就落实了?那几间房子什么样都不知道,于是又跟他们一起去看那三间空房。一看吓一跳,里边堆了很多东西,乱乱的,还有一些洗过的鞋子也在那里,我就问:“这干净的鞋子是谁的?怎么可以扔在这里,不要了?”有点要怪罪人的意思,库房负责人赶紧讲:“哦,是他们洗过放在外边晾的,那天下雨有人给收回来了,大概他们不知道在这里。”哦,还是有误会。
其实,误会源于不了解,对人缺乏沟通,对事缺乏调查。
下午去找一位义工谈点事,跟他谈完,看到旁边一位义工在看书,心想:“来了几次都不跟他说话,他会不会觉得不被关怀?”于是凑过去,书上写着“事不放下但心能放下是智慧”,讲得真好,我就问他:“怎么放下?”说来说去说到必须观察一切名利无常无我才能放下。这时旁边一位义工说:“法师,我不知为什么,见到您总是有点卡住,有点怕怕的,应该怎么放下?”我有点诧异:义工们一直反映见我最没有压力,怎么他突然说怕我?诧异得我想笑,很奇怪呀,我对他一直比较关心,从来没有批评过他,于是就问他:“怕什么?是我批评过你吗?”他说:“没有。”我又故意问他:“是不是因为我不关心你?我这人讲话不主动,可暗地里还是很关心你的,路上碰到都会特意看看你怎么样。”他摇摇头说:“不是。我也不知道。”
我回忆起自己过去见到教我们的法师的情景,法师都很亲切很慈悲,拉拔自己出家,可是真正出家了,法师有一次随口说了自己一句,心里有点挂不住,一念之间就有了阴影,就这一点阴影都会把自己的心障碍住,再见到法师时心里就乐不起来。心是很微细的,不如法的念头很多,平常心粗的人难以察觉,不知不觉间会积累很多业障。于是就把自己的故事讲给他们听,他听了之后说:“我想起来了,我表现好的时候,没有碰到你;表现不好的时候,总是碰到你,所以心里就很惭愧,不敢见你。”旁边的那位义工一听,也笑了,他说:“我有一段时间也是对您有点怕怕的,那时是因为您要求吃饭准时,我准时的时候您没有见到,不准时的时候您就碰到了。所以心里也是惭愧,有点卡卡的。”他们讲出来我才知道,原来别人对我还有这种看法,而我还一直感觉比较良好呢。自己其实还是有问题,就是见他们时没有很主动地去问候关怀,如果主动关怀了,他们自然不会这么想。另外想起鸽子逃难躲到佛陀脚下而不害怕的故事,反省自己肯定还有嗔心,所以别人见了不能很欢喜,还会有畏惧感。不过,除了这些,如果自己讲话主动,沟通到位,大概也不会有误会。讲出来之后,两位义工的表情明显地舒展了,我心里也踏实了很多。
回想从前,我对某位同学一直是望而生畏,因为他特别严肃,不苟言笑,时间久了,即使他笑一下,我都笑不出来了,因为心里想着我做什么事都不一定能令他满意,也不知道说什么话会让他欢喜。可是有一次有事请益他,他很细心地回答,听那语调都很热心,似乎对我并没有什么成见,心里自然放松了一点。后来再经过几次观察,发现人家的确很宽容很慈悲的,自己才放宽了心,可是仍然奇怪他为什么不怎么喜欢跟人沟通呢?一位比较了解他的同学告诉我,他以前在家时就是这个习气,喜欢打坐修行,不喜欢讲太多话,大概是不绮语吧。当时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误会,没有沟通时像一道墙壁,沟通之后就一下子化为乌有了。
原来,误会的消除需要主动无碍地和谐沟通,以及主动表达自己的思想让别人了解和理解。
回忆在家学佛时,我对一位朋友经常会“猜想”,他说这话什么意思?目的是为了什么?他学佛是不是为了名利?而且这种猜想的东西很难说出口,往往没法去验证。那时以为,说出口的话,别人当然会否定啦,索性不说,于是心里就会一直积累这种障碍。可是,过几天,朋友就会主动跑到我家来,高高兴兴地玩、聊天,还毫不客气地主动留下来吃饭,我就感觉到他心里没有一点挂碍,没有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完全像个小孩子一样单纯。尤其是自己有困难的时候,不用找,他就及时出现了。慢慢地,明白是自己心里的疑心烦恼比较重,信任感经由对方的坦诚以及岁月的验证而建立起来了。
关系好的朋友之间,没有藩篱;一旦有了藩篱,就很难拆除。学佛之后,才明白:事情的难度在于自己的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