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禅机 > 生活禅悟 >

从“够得着”的地方开始

源自:溪畔蔷薇 作者:在状态的飞


以下文章来源于溪畔蔷薇 ,作者在状态的飞
“够得着的地方”意味着原点在别人身上而不是我们自己。只有让自己的心跟对方同频,才能看到对方的障碍点究竟在哪里,充分地理解对方,才能跟对方保持心灵的平等,对方也才能在放松的情况下敞开心扉。这个时候,用对方能够听得懂的语言或者举例去表达,说的话也才能流进对方的心里。
 
最近经常会想起这几个字,越发觉得这几个字含义的精妙。无论是自己的成长学习、还是帮助和辅导别人,“够得着的地方”都是最有效的下手处,也是最考验一个人智慧的分寸感。
一个人的学习和进步原本就是个没有止尽的事情,这本身也是我们生而为人最动人的价值所在。
一路走来,在所有的身心经历中认识自己、认识这个世界、认识生命的实相,在升华自己心灵层次的过程中体验大千世界的无限丰富,在没有任何能量和情绪的裹挟下细细品味“生”的滋味的深入与隽永。于是,“没有尽头”也就意味着“无限期待”和“满是乐趣”
 
当然,有效的学习才能让人进步,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和美好。无效的学习则适得其反,甚至让人误入歧途、重复苦难,浪费生命。
怎样才能在有限的生命里更为有效的学习?这才是最难的地方。这问题要想解决,就需要从两个方面去努力:一是明确学习的目的(或者叫坚守学习的初衷),二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什么是真正有意义的学习?
无论我们在工作生活里经历了什么,“喜怒哀乐悲恐惊”的各种情绪和人生八苦的磨难谁都一样,无非是程度不同,发生的情境和呈现形式不同而已。如果我们不能让外在的经历获得内在觉察和升华的意义,那么,再多的苦难也如平凡的岁月般无奇。
换个角度讲,学习是“我”在学习,如果我们连“我”都没有真正的认识,或者没有办法和解,或者在“我”的本能里随着业力流转而不自知,那么所谓的学习充其量不过是强化“我”的外部获取和心灵深处能量种子的累积,无论是知识概念和逻辑,还是经验职位和学历,还是财富身份和名声,还是深情相遇和情怀共鸣,本质上并没有什么差异。
既然“对我的认识”是“我的学习进步和一切追求”的基础和底层逻辑,那么工作生活中一切经历的重心就不该偏离这个根本。
我们既要去面对和解决所有遇到的问题本身,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些经历中,在每一次心动的时刻,认识和觉察自己。
 
借用相同的逻辑,无论我们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做这件事情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这件事情值得去做?是在用“对的方式”做“对的事情”吗?对自己发心的反复追问,是我们始终需要去思考和清晰化的问题。
之后在事情具体开展的过程中,往往会演化出各种各样的分支和细节,在遇到问题和挫折的时候,面临各种形式的诱惑或是好心的建议时,在每一次具体细节的判断和选择中,仍然能够回归事情的本质,才是对初心真正的坚守,才是真的“不忘初心”。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但也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避免“为了做而做”、“走得太远而忘了为什么出发”的结果。
否则的话,再怎么努力,经历再多的不容易,都有可能只是自我设限和自己逻辑不清所造成的,并不能解决问题。
一件事情的初心,一个人的内在究竟是谁,就像是被重重包裹的小火苗,需要基于各种情境的历练而越发的清晰和逐渐长大。每一次遇到问题,要么是让小火苗更加清晰的机会,要么就会把它裹上新的障碍而变得更加模糊。
 
现实往往就是这样,一个人也好,一件事情也好,一个企业也好,不经历就长不大、没有力量;而一旦经历又容易模糊了初心,而模糊就必然会进入瓶颈。你越清楚自己是谁,越是一心不乱地强化自己的火苗,变成熊熊燃烧的烈火,当它的光线和热量开始影响环境的时候,自然就会获得更加旺盛的生命力,从而吸引相似的人、更多的资源,进一步助力它的成长和绽放。
在变化的情境中始终坚守初心,就是“明确和不偏离学习的目的”,这是保障学习效率的第一个基础。接下来,另外一个关键就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学习方法最重要有两点:
一是“道理决定操作,操作改变状态,正确的操作带来正向的结果。”
二是“具体操作中强调从够得着的地方开始,积累实操经验,然后练习如实描述自身状态,再与相关内容相互印证的量力而行的经验式练习,尽量避免没有体验基础的理解与演义。”
在这个信息无限丰富的时代,伴随着生存压力的增强,或者好奇心作祟,或者对虚无感的反抗,学习的动力似乎从来都不缺乏。于是,在各种学习方式的载体下,概念满天飞、道理和鸡汤随处可见、无病呻吟和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文字共鸣也变成了流行。
 
发现真相和知行合一似乎变得前所未有的困难,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文字也变成了人与人之间最大的沟通障碍。比如,还没有明白“是什么”,就开始评论“怎么样”和“为什么”。根本没有听懂对方在“说什么”,就急着去辩解“不是你说的那样”。
沟通中的双方,如果一味陷入自我的表达和宣泄中,就完全听不到别人在说什么,或者就文字和道理本身去分辨对错而看不到表达者文字背后的认知假设或者“欲言又止、欲说还休的丰富信息”,又或者不能摒除情绪因素的随时嵌入而就事论事,也就没有机会真正听懂别人究竟想表达什么。
如果我们不能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持续提升自己的觉察力,对自己的身心没有觉察,对他人也没有觉察,就容易导致信息获取太过于表面、武断和单一,或者带着固有的假设、说着说着就去翻旧账。
一个人讲现在的时候,另一个人想起了过去;
一个人说细节的时候,另外一个人在讲空泛的道理;
一个人畅想未来的时候,另外一个人强调当下的困难……,并不矛盾,却冲突激烈。
 
人与人之间空间距离可以很近,心灵距离却有可能很远。一旦心灵距离变得遥远,就容易在沟通和相处中随时处于不同的频道中,鸡同鸭讲、能量互动、情绪激荡、关系紧张。
“行”是“知”的前提,真正的“知”超越文字,文字是“知”的表达方便和呈现方式,并不唯一。从某种意义上讲,所有不具备“行”的能力和经验的“知”都是“伪的知”。
“原理”如果不能变成实相,就会变成空泛而毫无力量的道理。而道理一旦讲多了,就容易麻木、混淆甚至膨胀一个人的心智,沾染在自圆其说的文字逻辑里或是由道理臆想出的境界里,飘在空中,一叶障目,看不到复杂里的简单,丰富里的干净,而只剩下自以为是的浅薄和虚妄。
所以,道理是为了让我们有信心去操作,然后通过操作印证道理,把道理变成实相,并在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改变身心状态,才是重点。凡事做对了就会有对的呈现,做错了就会有错的呈现,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怎么才能有效地操作起来呢?
“够得着的地方”是最好的下手处。就自己的学习而言,在清楚原理的情况下,选择对的方向,然后所谓“够得着的地方”就是当下每一次的动心之处。只要心里有波动,哪怕是微小的波动,都是意识到和超越自己心里又一重能障的机会。
无论引发心动的人和事件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心里种子的散掉。这就需要我们改变过往“注意力外部倾斜”的处理方式,把重心放在自己的心里,基于生命实相的原理去解决问题,更深入地认识自己。
为了避免陷入“知的障碍”,凡是不明白或者不能转变成行动力的道理,都不要用脑子去假想、构想或者臆想。道理是为了印证自己的变化,而觉察变化的基础是对自己当下状态的清晰。
“时时清晰自己当下的身心状态,从每一次心动的地方入手,觉察和提升自己,做对了就会有对的呈现,再基于自己的变化和经验去印证原理”就是最高效的学习方式。
 
对于帮助和辅导他人而言,首先我们得有帮助他人的基础和能力,我们能够看清楚对方,或者能够看到和解决对方看不到或者解决不了的问题。
“够得着的地方”意味着原点在别人身上而不是我们自己。只有让自己的心跟对方同频,才能看到对方的障碍点究竟在哪里,充分地理解对方,才能跟对方保持心灵的平等,对方也才能在放松的情况下敞开心扉。
这个时候,用对方能够听得懂的语言或者举例去表达,说的话也才能流进对方的心里。与此同时,因为原点在对方身上,给出的建议或者提出的要求一定是对方当下能够操作起来和能够提升的地方,只要有进步就值得鼓励,而不是用自己的标准去对照别人。
反过来,如果我们的重心在自己身上,就经常会无法理解对方究竟为什么不明白,很容易陷入到自己的表达当中,对方已经完全听不懂或者听不进去了,也毫无察觉。又或者很容易带着质疑否定的口气,或者升起嫌弃和不耐烦之类的情绪,对方因为紧张和防御而下意识地让心灵更加封闭。
从这个意义上讲,要想真正帮助别人,智慧和慈悲都不可或缺。没有智慧的慈悲,容易把自己变成别人情绪的泔水桶,或者以我们自己的心智而假想对方的感受,把别人的困难变成自己的负担,很可能没帮上什么忙,自己却好像已经不堪负重。
缺乏慈悲的智慧,能力也会严重受限,不能够充分理解对方、没有办法让对方放松和向自己敞开心扉的话,道理只会变得冰冷,哪怕看似是真理也没什么影响力。
 
进一步讲,无论是自己的学习进步还是帮助他人,“在状态,自然应对”就是“从够得着的地方开始”,跟结果意义上的好坏、对错、进步大小等一切外在的定义都没有关系。
而且事情本身是秒秒变化的,也没有绝对的一成不变的好坏与对错。一个人当下是什么样的状态,就会遇到相应的问题,就会出现对应的反应。只要不起来一个“我”刻意去处理,哪怕是帮助别人的刻意或是修行进步的刻意,“在状态,自然应对”就是动态的“从够得着的地方开始”。

标签: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京ICP备13010706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4900号

食品经营许可证:JY1110817110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