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禅机 > 生活禅悟 >

因果律

源自:溪畔蔷薇 作者:李书玲


以下文章来源于溪畔蔷薇 ,作者李书玲
 
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家企业所秉持的价值原则,以及日常工作生活中的行为选择,实际上都包含着一种因果的假设,“因为相信什么,坚持什么,所以人生才有意义,人才会幸福,所以企业的追求才能实现”。区别只是这种假设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是自我认知的还是不自知的,仅此而已。我们相信天道,其实也是相信一种意味着普遍规律和自然法则的因果,老百姓的解释可能是“人在做,天在看”,企业的解释可能是“相信正道正业正念,才符合商业伦理,才可能基业长青”。
 
事实上,我们每天都活在自己所构建的因果逻辑当中,我们一切的思维和行为选择都源于各自对世界、对生命、对一切事物的因果假设。而我们所建立的因果决定于自身性格、知识、经验等所构成的认知,这个底层的认知其实就是价值观。概括来讲,我们的思维和行为体现了我们所相信的因果,而这个因果是价值观的呈现。
 
每个人都活在自己价值观的自然呈现中,基于认知不断构建因果,无形中遵循自己相信的因果,同时又受到本源规律所决定的因果的影响。在我们能够觉察和掌控范围内的因果,我们将其视为自己的经验、道理、逻辑、专业、规律。超越我们能够解释和觉察的部分,我们将之归结为偶然、先天或是命运。从这意义上讲,人与人真正的区别,是对世界、生命本源规律体认层次不同基础上的、认知的不同、因果的不同。普通人往往基于事物的表象轻易归因,迅速做出反应,结果很可能是问题反复出现,甚至会越来越大,深陷其中,并且越来越不明所以。有智慧的人却能够在表象的背后找到更为根本的原因,一语中的、一剑封喉、手起刀落、化解于无形、润物细无声。这才是真正的差异。
 
就咨询工作而言,我们之所以能够为企业提供服务,企业之所以觉得我们的服务有价值,在知识落差、经验落差、思维逻辑落差的背后,本质上是认知的落差。因为看到了影响结果的更多、更为复杂的原因,所以对问题的判断更为准确。也因为看到了更为复杂的影响因素,对问题解决方法的选择与分寸的拿捏也更为妥当,效果会更好。我们在工作生活中所积累的一切经验,本质上都是在不断寻找和建立因果,并不断放大这种因果,实现认知的突破。只要我们还不究竟,就很难避免无时无刻中随意的、有限的、带着“我”的痕迹的因果,用认知中的因果扰乱事物本身的因果。
 
在豆豆的小说《天幕红尘》中,有一段关于因果的精彩表述,主人公叶子农讲,“见路不走是‘见路非路,即见因果’的意思,跟‘见相非相,即见如来’是一个道理。啥叫路呢?成功者的经验、方法叫路。路管不管用?管用,不管用早就没人走了,它管借鉴、模仿、参照的用。但是我们说它有漏,不究竟,因为成功者的经验是他那个条件的可能,你不可能完全复制他的条件,完全复制了,也就不是你的人生了。见路不走就是提示你,不要拘于经验、教条,要走因果,只有因果是究竟的,是无漏的。”因果律始终存在,然而人们在因和果之间建立关联时却存在认知范围和次第的差异。佛法讲,“因上的问题,不能在果上去解决。”条件变了,结果就会变化,而条件始终在变化,变是唯一的不变。

标签: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京ICP备13010706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4900号

食品经营许可证:JY1110817110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