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在对话的形成
源自:禅吧网 作者:安然主人
前段时间看到一个9岁小姑娘自杀的新闻,深深的触动了我。
新闻里说:5月6日下午6时许,西安市建东街东段上一小区内,一名9岁的女孩从1号楼坠落在三层平台上,当场死亡。小女孩的家属说,事发当天下午4时许,小女孩给妈妈发语音说,老师布置的了一篇作文,要5点交,还有25分钟了,完成不了。

有人评论说:“老师家长责任绝对有,但根本问题不应该是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太弱了么?说白了,完成不了作业也就说两句。”
讲这种话的人实在太不懂得儿童的心理了,也可能大概早就忘记了自己的童年是怎么度过的,也可能这人的童年很幸福,所以完全无法对孩子有同理心。
想起自己上小学时,在学校发生了很小一点事,父母都出差了联系不上,只有姥姥在家,跟她怎么也说不明白。夜色深沉,我走到院子里,想到了死。
不得不说,儿童的内心往往是脆弱的,特别是当父母不能给予足够的支持的时候。
看到这条新闻,当年经历过的绝望一瞬间就涌了回来。对一个四顾茫茫的无助小孩,成年人看来微不足道的小事儿,可能就会成为压垮一个生命的最后一根稻草。
有个教育学家说,教育儿童其实就是帮助他们形成内在对话。所以,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子女影响最大的一面,实际上就是决定了他们的内在对话,决定了一个人,遇到一件事的时候会有什么反应,如何应对。特别是在儿童七岁以前,这些内在对话可能成为潜意识。
对于儿童来说,父母的支持与鼓励是他们面对这个世界的力量源泉,在他们的世界里父母就是最大的天地。相反,没有父母支持与鼓励的孩子会有多绝望,看看这些活不下的孩子就知道了。
总有家长主动给孩子所谓的挫折教育,说什么与其让社会来教育他们,不如自己先来教育,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作为父母对于孩子的意义。父母对待孩子的一切都可能内化为孩子的内在对话,成为行为程序的一部分,而社会只是外部环境,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很多父母如果能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和重要性,一定会更加注意的自己言行,与孩子们相处时,时时问自己,我想要我的孩子将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是什么样的人,那就把什么样的内心对话写到他们的程序里吧。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