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禅机 > 生活禅悟 >

一个人的根和重心

源自:溪畔蔷薇 作者:溪畔蔷薇


编者荐语:
人生的意义在哪里?大部分人会认同于世间的成功,但也有少部分人满足于此,希望能探寻生命的终极意义。本文就回答了这个问题:找到自己的根,清楚自我的重心。
以下文章来源于溪畔蔷薇 ,作者在状态的飞
 
每天清晨,睁开眼睛,我们就开始了跟这个世界的相处。今天是阴雨还是天晴,工作日还是休息日,要跟别人往来还是一个人独处,如往日般平凡还是有猝不及防的发生,事情终于有了转折还是屋漏又逢连阴雨……,生活在无限丰富地向前展开,我们总有机会去面对各种不确定的发生,这本身也是生命的乐趣所在。无论外在发生了什么,决定一个人应对方式的两个重要的因素,是一个人的“根”和“重心”。
 “根”是“一个人从哪里来”的地方或存在,“重心”则是一个人跟环境相处时注意力所在的位置、身心关注的着力点。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的“根”是模糊的、没有概念的,往往就会像浮萍一样“居无定所”,尤其是内在的心灵,往往会是一种无法安住的、没着没落的、容易焦虑的状态,经常问自己为什么却想不清楚答案的状态,跟外在的拥有本质上没有太大关系。如果一个人的重心总在外面,或者所在的位置比较浅,那么这个人的喜怒哀乐和爱恨情仇就容易会比较激烈,容易因为外在境遇的变化而好战好斗、跌宕起伏。这样的人哪怕在外面看起来是“天不怕地不怕”的,也往往是外强中干,容易把鲁莽当成勇敢,把执念当成是专一。
 
一般来讲,人们对“根”的感受通常会跟父母(尤其是母亲)、祖先、家庭和家乡联系在一起。尤其是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中国人,“父母在、不远游”、“落叶归根”、“人不能忘本”之类的说法,其实都是对“根”的强调。中国人是很重视“根”的,一个人的根基不牢,是难成大器的。也正是因为始终秉持着这样的观念,越是获得很大成就的中国人,往往越是很重视孝道,家庭和传承之类的观念越是会很强。对于许多中国人而言,无论自己活到多大年纪,只要父母在,好像就总有个家可以回去。而这个意义上的回家,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空间和基于责任的家庭关系,而是心灵上还可以像孩子一样放松和被关照的一个地方。
 
我们对于“根”的探寻,无论是寄托在父母祖先身上,还是出于对儿时家乡的眷恋和归属感,实际上都跟身体的来处有关。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没有小时候,就不会有成年的我们。而事实上,一个人生命的起源,在受精卵形成的刹那,除了父精母血的物质存在以外,还有一个所谓“神”的注入,也就是一个人精神生命的诞生。人与人之间更为本质的区别,在很大程度上源于精神生命的差异。这就是为什么同胞兄弟姐妹之间,哪怕是同卵双胞胎之间,秉性特质都有可能差异很大的原因所在。
 
既然如此,就意味着我们的“根”不仅跟身体(物质生命)的来处有关,精神生命的来源是更为本质的“根”的所在。一切物质的存在都在有无之间,有生必有灭。肉体的生命从出生那一刻开始,就在一天天的走向死亡。而精神则可以不灭,不灭意味着三界之内的轮回,也意味着超越三界轮回的十方世界以及究竟法界的选择。当然,这取决于一个人一辈子的学习成果,理论上讲,人人都有明心见性的可能,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智慧走上真正学习的道路,并且资粮具足。用稻盛和夫的话讲,“人生的目的就是为了在走的时候,灵魂比来的时候更高贵一点点”。这个所谓的“高贵”可以是原有维度里的进步,也可以是维度的升级、甚至是终极解脱。
当然,物质和精神是相互影响的,一个人肉体的健康和舒适状态会影响精神,而精神状态也会影响肉体的健康,只是相比而言,后者的发生更为根本和隐性。在人们的身体物质需求得到基本满足之后,精神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生命的品质和幸福度,一个人有力量,更多是指精神力量。“身心合一”看起来是我们每个人所在的常态,我们的心客观地就在我们的身体上。人们往往总要经历身心分离的阶段,才能走向更为高级阶段的身心合一。大多数人一开始所感受到的身心合一,比如,模模糊糊地感觉到心情不好的时候,身体也懒洋洋的,又或者身体生病或者不舒服的时候,精神也提不起来,之类的。实际上是一种混沌的、粘连的、不清晰的状态。之后,当身心之间出现严重制衡,比如精神很强却感觉力不从心,或者当我们对精神上的一些命题感到无解而无暇顾及身体的时候,就会有身心分离的感觉。
 
身心分离的意义是我们认识到身和心是不同的存在,虽然物质和精神相互之间深入影响和深度融合,但并不影响两个相对独立的存在,它们的根是不一样的。当然,也有人会因为一些修行方法练习而感受到身心分离,过度的分离会导致一个人灵魂出窍和身体被侵入之类的问题,有分崩离析的风险。而我们所谓的“身心分离”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分离,只是开始想要清楚地探究他们之间的关系和根的差异。真正更为清晰的身心合一,意味着心里的任何反应,都会外化到身体上的感受,由内而外地传递,经历从精神和能量到物质的转化的过程。如果身体是通畅的,这个过程中清理垃圾或者智慧呈现的感觉就会很明显。环境中有害物质的侵入也容易被更敏感地觉察和排除掉。如果身体不通畅,精神的郁结经过长期蕴化,很可能会造成身体器质性的病变。而外部环境的侵入也要进入到身体很深的地方或者经过累积,身体才会反应和感觉到。
 
要想寻找精神生命的根和来源,就要从认识和觉察“我”开始。受精卵形成之后,“神”会随着生命的成长而灌注在身体的各个角落。三岁之前,眼耳鼻舌身的灌注更为明显,三岁以后,随着后天教育的训练,“神”被很大程度上调用到了脑袋,我们也会渐渐习惯了基于大脑去判断和应对外部的世界,而它在身体上的“根”却是在中丹田。所以,成年人经常会发现,理智和情感之间总是容易发生冲突,有时候大脑有了一个分析和选择,心里却会出现另外一个声音。由于中丹田,也就是心是精神生命在身体上的根所在的地方,中丹田也就成了认识自己的一个开启的地方,是寻找“神的根”的大门。
 
什么样的方式去寻找?首先在工作生活中先学着做个内外一致的“真人”,在应对外部各种情境的时候,注意力不要被事情本身和他人所牵引,把关注点放在自己身上,内外一致地去应对。让自己心里有的种子借由各种外在的境遇而呈现出来,在散掉种子的过程中认识最真实的自己,没有对错好坏之分。只要种子存在,心就会被触动,没有道理可言。如果感觉到内外不一致了,那就先停下来,通过吐气或者持咒的方式,先让自己恢复状态,做到内外一致。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把握每一次心动的机会而去做心上的功夫,当心里面所有的种子和重重能障都逐渐散掉的时候,拨开重重的迷雾,心的“根”也就自然更容易看到。
 
注意力的调整本身就是重心的改变,关注点从在外面调整到“向内”是一次很大的转折,是所谓“向内求”的开始。当然这个“向内求”并不是一味地否定自己,而是借由一切外境对自己的身心反应建立觉察,尤其是对随时都在做选择的那个“我”建立觉察,从而寻找“我”存在的根。因此,重心会因为“我”所在位置的不同而存在层次上的差异。“我”所在的层次越高,重心越靠后,一个人的状态就越稳定。
 
“重心”和“根”的重叠也是动态的,即便是内证到了我的根根,因为肉体的障碍依然存在,经由中丹田所连接的根根,很可能只是一条细细的线或者管道相连。当外部的挑战比较大的时候,心里面藏的比较深的种子往外释放的时候,重心很可能会因为惯性和外在力量太大而前倾,甚至暂时脱开了“根”。但只要是真的内证到了“根”的存在,过后还会再回来。最终,当重心随时都能够和最终的“根”重叠的时候,所谓的“根”也才真正稳定,并且到达身体的管道会越来越宽阔和通畅。
所谓岁月静好,并不是说外部一切环境都能刚好符合自己的期望,都是顺心顺意的。首先这样的假设就不大可能成立,因为就个人而言,人生无常,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人生八苦怎可能全然避免?同时这是一个共生、共享和共业的人类社会,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在整个世界都还存在重大命题未解之前,个体在大环境面前,又岂能完全的独善其身?
 
退一万步讲,即便一个人祖上福德资粮比较好,一出生就不愁吃喝,大体上似乎可以算是一生顺遂。然而,倘若这个人内在成长的动力不足,又失去了逆境中的锻炼机会,失去了借事炼心的机会,那么,从某种意义上讲,幸福就是最大的不幸。在人生的账户上,这辈子即便还没有入不敷出,也是在不断消减和耗散,德不配位的时候,耗散的速度会更快。更为根本的是,因为在“生的逻辑”的内在学习中毫无进展,一生顺遂的假象又进一步固化了外在获取的惯性,所谓的终极解脱很可能会面临更大的障碍。
 
总而言之,探究自己精神生命的“根”,找到究竟的来处,接通宇宙智慧的力量,子光明拥抱母光明,才是我们应该去寻找的真正的“根”。在工作生活的一切发生当中觉察自己的重心,在持续体会“主客”和“体用”的关系中,不断去寻找更深层的“主“和”体”,这本身就是寻“根”的过程。对一个人而言,找到究竟意义上的“根”,人生一切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使命感也会油然而生。看到生命的实相,才能绝对自主和自由,化入世间又不沾不染。
 

标签: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京ICP备13010706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4900号

食品经营许可证:JY1110817110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