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禅机 > 生活禅悟 >

"我"的解读

源自:禅吧网 作者:贞贞


本文尝试从个人实修的角度,解读“我”在修行过程中对“我”的不断的认识,以及“我”在修行过程中的种种变化与变化中蕴含的本质。
 
“我”是一个代词,代指“我”这个人,没有修行经历及相关训练时,我们通常会认为“我”就是这个肉身,美丑、高矮、胖瘦以及一堆社会身份、家庭身份、服饰妆点共同构成了“我”。而“我”因为先天“业”的因循会有“我”的个性化的表现,言谈举止、气质秉性等等是这方面的体现,除了先天的原因,“我”还会经遗传、教育、学习、环境等后天的杂染与先天的习性共同作用,展示出某些个性化的东西,如兴趣爱好、思维习惯等。
有了一些修行经验后,回头看这个“我”,难免发现对“我”的体会已经有非常本质的变化。尽管当下,我可以看到“我”就是一个携带着“业”的主体,团聚着大小不一的能量,在特定的某个时空阶段的一种存在。也可以看到这个存在的动态展现过程就是一个叫做“生命”的展现。但同时,没法回避的是这个肉身的存在让“我”对“相”一直有种完全不自知的执著。几乎对应的,还有对无形无相的“自我感”的深深的执著。
 
而从自我的体验来讲,修行初始,就是一个结结实实的“人”,饱含着三十几年的人生经历给自己心上留下的“浓墨重彩”,开始关注佛法、关注老师,这种“信”的体验带来的身心觉受是前期能够走起来的关键因素,可是,心上的积垢太多,长达三年,我觉得自己就是一件严重掉色的劣质衣服,不断洗,可是还是一盆一盆的黑水,在这一盆一盆的洗的过程中,老师始终想让我明白那个没有被染色的东西,它从来没有脏过,它一直在那里。好几次我以为自己看见它了,可是,似乎我看到的是一件干净的衣服,我或者以为是干净,或者以为是那样一个“衣服”的样子,又或者以为是“明媚、清香、舒服”的感受。不管怎样,虽然在洗衣服,还是被老师牵引着“思考”一些高大上的问题,在趋近中相似,渐趋正途。
渐渐的,尽管好像我见到了那个从来没有被弄脏的东西,可是我一直不知道“我”和“它”有什么关系。我看到了那个不染的东西,可我还是生活在染色的尴尬中,好长一段时间,用心扽着,那条细细的悬索在生活的疾风暴雨面前完全没有力量,但是它给我一种“定盘星”的感觉,我似乎心底隐隐地知道,这根绳子的后面,会扽出一个世界。事实上,这样的一个过程,回头看看自己,就是老师说的“原理不明”,明明是在找自己,找到自己了,却不知道“自己”和“自己”有什么关系。所以,才有了下面的操作,老师说参照系,我只能试着努力,将考虑问题的出发点有意地放在那里,有时候,有种“故意”的嫌疑。不过,“故意”的多了,我发现这似乎变成了一个习惯,我考虑问题的角度和以前确实大相径庭,那个感觉上,“我”就从一个无限关注自己那一亩三分地的小市民慢慢成了一个放眼天下的“大人”。可是,虽然是“大人”,毕竟也还是个“人”,无时无刻,那个“我”是在的,虽然,随着一盆一盆黑水的置换,“我”已经开始有点清凌的样子了,可是,“我”始终以一个框架或者“膜”的形式在某些我自以为好的状态中挑衅地提醒着“我”“我”的存在。
 
对我而言,那种“自我感”的执着好像还好破一点,随着身心能够比较稳定地呆在“用即起、用完即歇”的状态,那个“我”的起来,起高了,灭回去,整个的过程渐渐清楚起来。
 
反倒是那个好像有个“体”的“我”,或者有个“边界”的“我”不好破,事实上,我也压根儿没有意识到我有这样的预设。在辅导员开会那天,最后的一点时间问老师问题,我说“听老师讲话,像雨点一样,邦邦邦地,每一下都打在心里”。老师问我:“是从里面打的,还是从外面打的”。一下把我问愣了,是的是的,每一下都是从外面打的,我得听一会儿,才能“初于闻中,入流亡所”。老师说:“应该是从里往外打的。”我立刻去感受这个操作,身心都为之一新,好像突然撞开了一层“膜”,说“膜”还不准确,它更像一层“壳”,就是我每每给自己预设的这么一个“相”,有声音过来,它一定是先循着“旧路”,眼耳鼻舌身地根尘相对一番,才能去心里相应。回来后细细品,原来是从作意的一个“我相”的能障退到了后台,因为执着有一个我相,所以不自觉地在这个地方作意,其实,这点劲儿都可以撤掉的。
 
再品品,佛法真是所言不虚,佛法简单地说“我执”,我要花很久的功夫才能认识到就是自己的“自我感”;佛法讲“无我相”,我自认为身心有点统一的味道了,没想到哪怕是能量层面,我都会构造一个虚幻的“我相”出来。
再去品老师的话时,感觉是渐渐从声音的流里扩展开,是“觉”与“所觉”的相融,我觉得我会化在里面,就会听出老师的精纯,那个不应该属于这个世间的东西,可是它一声声,就变成了这个世间的声音。
 
本来是说“我”的,总结一下吧。 
 
“我”是最难说的,从肉体到身份地位,再到能体,再到本心,最后到自性,一路都是“我”可以落脚的地方,也就是说,心可以关注到以上各个层面,关注到哪个层面,就更多地活在哪个层面的世界中。见到自性,并不是说“我”就是自性了,随个人修行经历的不同,见到自性前后,都会有逐层地“破我执”、“破我相”的过程,这些“我执”和“我相”也是过去的生活中“我”赖以谋生的重要背景,随着“我”真正地后退,这些“我执”和“我相”都会在不同的机缘或功夫状态中被震落,最后,裹附在“本心”或“自性”外面的东西才会越来越薄。禅宗讲“真面目”,真是很贴切。 
 
见到真面目,是功夫。活出真面目,更是功夫。
 

标签: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京ICP备13010706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4900号

食品经营许可证:JY1110817110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