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禅机 > 生活禅悟 >

且客气,且尊重

源自:禅吧网 作者:安然主人


邻居的老爷子和老太太,对人总是笑眯眯的。但是回到家里,不知道是因为耳朵不太好,还是习惯了,总是互相训斥、争吵。因为房子隔音不太好,两家的浴室隔着一道很薄的墙,有时能听见他们两个对话。一天,老太太非常气愤地嚷嚷,声音特别大,所以听得清清楚楚,说:“你别管我,我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说“你别管我”,想来两个人还是互相关爱的,但是方式大概是对方所不太接受的。怎么就不能好好说呢?开始,我觉得这一代老年人习惯这样对话,我父母也经常是这样,对别人都是客客气气的,可是两个人说话动不动就会争吵起来,用训斥的口气,但是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
我想,是因为缺乏尊重吧。平等尊重,这应该是人和人之间最舒服、相处最愉快的状态。
客气只是形式,表面的礼貌。因为缺乏尊重,最后连客气也维持不了。
尊重两个字,从字面理解,尊,为上,重,就是重要的、贵重的。要把对方当成一个尊贵的人,贵重的人,对他们的态度就不一样了。
但是再想想,这种尊重是建立在用概念去定义他人的基础上,有尊便有卑。有些人可以毫无顾忌地巴结尊者,无缘无故地踩一脚自己看不起的人,虽让人不耻,但也不可否认,每个人内心都会有这一面,只是表现的明显不明显,是不是都要表现出来而已。所以,生活中我们常常也可以看到有些看似很有修养的人,也会露出不那么有修养的一面,大概就是因为此人的尊重也是建立在用概念定义的基础上。
为什么亲人之间很难相互尊重?因为太熟悉了?因为控制欲,希望对方按自己的想法行事?
我们认为的强者,就更容易尊重,对我们认为是弱者的人就很难尊重,根据对方的状态来决定是否尊重,并不是真正尊重。
真正的尊重,是发自内心的理解和接纳。
一想到真正的尊重,就会想到导师的夫人,我们熟悉的人都称她老太太。老太太也是一位院士,是我生活中所见最睿智、豁达的老人了。在她小学升初中时,要从两所中学里选择一所,因为各有利弊,自己难以决断。但是父母并没有替她决定,而是交给她一个方法自己去判断。父亲让她列一个单子,把这两所学校的优点和缺点列成两排,据此来选择。选中学这么重要的事,父亲会交到女儿自己手里,这是从心里尊重孩子的。得到尊重的孩子也知道自己是独立的、可以被尊重的。比起选择哪个学校,这个意义可能更为重大,而对于这个父亲来说,能够尊重孩子,说明他的内心是足够的强大的,很多时候,选择的意义不一定在于选到什么,而是选择的过程,对于当事人来说,是一种历练,是一种成长的过程,这个意义更重要选择的结果。老太太也如此对待自己孩子,当女儿去外地上大学时,鼓励她自己整理行李,说:带什么、带多少你自己决定,只要你自己能拿得动。
尊重的本质是什么?我想是看到实相,接纳实相,看到自己本来的样子,看到对方本来的样子,而不是用概念去定义自己和他人。
所以真正的尊重,其实无关对方的状态,只关乎自己的内心。
有句话据说是鲁讯说的,不知道鲁讯同不同意:我以为别人尊重我,是因为我很优秀。慢慢地我明白了,别人尊重我,是因为别人很优秀。
能够尊重,其实最受益的是自己,我们无时无刻不与自己在一起,如果不能放下评判,最常被评判的就是自己。如果能够放下评判,能尊重自己,也就可以由己及人了。
既然从理论上讲,阻碍我们真正尊重的是各种概念,内心相应的能量团引发的判断,是不是只有把它们都清理干净了,才能获达到真正的尊重?我觉得根本上应该是这样的,但也不意味着我们当下就做不到。
当我们处于内与外一致的简单状态时,就可以放下评判。不过因为我们头脑里的概念和心里相应的能量团的存在,这种状态不是太稳定。只能“时时勤拂拭”,慢慢延长生活在这种状态里的时间。
这种内外一致的简单状态,没什么事的时候相对容易保持,一旦发生了刺痛自己的事情,体内的暴躁大叔就会一个箭步窜出来:敢说老子,看我不把你。。。。。此处省略威胁性语言五十字。
想想自己体内的暴躁大叔。。。觉得真正的尊重门槛还挺高,大家还是客客气气地,也好。

这篇小文素材在我笔记里放了好几周了,老觉得哪里没理清。昨天看到李书玲发的一条朋友圈,才感觉心里一亮,意识到自己没理清的地方,同时也意识到,由于自己所立的位置,并没有看到尊重的本质。如果在书玲所发内容的基础上,再理一下,那么尊重其实有不同的层次:修养层面的尊重;内外一致下的尊重;把概念清理掉、看到实相、接纳实相的尊重;从根上,立在本位上的,人人平等下的尊重,真正的尊重就是慈悲。
感谢书玲的应允,把这段话分享给读者,读之便感到深深的慈悲:
“真正的尊重和理解,是看到了众生平等的实相,人与人之间所有外在呈现的差异都是内在心灵的外化。一个人的内在心灵包含了从小到大所有经历的痕迹,以及更早以前的业力的信息。从外在呈现和结果上看起来,无论是高尚的还是卑鄙的,是睿智的还是笨拙的,是谦虚的还是傲慢的,是质朴的还是虚荣的,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是纯粹的还是势利的,是进取的还是懒散的……,每个人都活在各自心灵种子所决定的本能反应里,因果轮回,身不由己。并且,越是在世间意义上被认可和称赞的拥有,越是引领一个人走向成功的所谓优点,所构成的障碍往往更难以觉察和突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从这个意义上讲,人人平等,每个人都有突破内在能障而看到“生命究竟”的机会,所有的经历只是意味着功课不同、学习路径不同而已。尊重需要立足当下,建立对自己心灵种子和认知障碍的觉察,并且通过对方的反应而看到对方心灵的种子和“对方因为本能而并非有意的不容易”,慈悲心便自然会升起,我们都在学习的路上,除了先学和后学、先觉和后觉的区别以外,别无其他。”
 

标签: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京ICP备13010706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4900号

食品经营许可证:JY1110817110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