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道德高地
源自:禅吧网 作者:安然主人
早上出门,临时停车换司机,先生觉得四顾无人,时间也早,就把车停在车库出入口的路中间。我埋怨道,万一有车出来多碍事啊,到时候人家说的是我。因为住家属院,抬头低头都是认识的人,这样停车会被人议论没公德。话音刚落,车库里就出来一辆车,感觉自己心里瞬间就冒火了。
接着要去先生单位办点事,停下车,发现车旁有些饮料瓶塑料袋之类的垃圾,第一反应竟然是赶紧捡走,以免被误解是自己扔的,多丢人,这回丢的是你的脸,哈哈,我对先生说。
以前这些都是特别自然的反应,但这次不知为啥,心里咯噔一下,都是因为怕丢人吗?
想到贞贞那篇《我的解读》,用“浓墨重彩”形容“我”,果然是,“浓墨重彩”的我。在这样的小事里,自我也披着道德的外衣炫耀着高尚。
很多时候,那些我们认为不好的一面,虽然面对有困难,一旦面对就能清理了,但是我们认为是好的一面,道德的一面,其实更容易禁锢我们。
所谓道德也有其文化背景,是人们为了适应群居而形成的一套概念。
江浙一带,人民似乎普遍重利,不放过任何一个挣钱的机会。娃小的时候,有次我独自带着去杭州、上海玩,感觉真的不太好。就说一件事。在上海时,一天晚上七八点,回酒店的出租车上孩子睡着了,司机可能因此认为有机可乘,到达目的地,他说26元,哪知机智的我从窗玻璃的反光里早已看到是22 元。我说能给我收据吗,可以报销。其实报不了,只是想把收据要到手。司机立刻改口说刚才看错了,是22元。这件事给我感觉太坏了,MD,连柔弱妇孺的几块钱都骗,你还是个男人吗?!能不能讲点道德?可是转念一想,人家的道德就是利益吧,哪怕是个小坑骗,哪怕只有4元钱。
从世间法来说,道德标准当然有高有低,有些更利于人民的和谐,从社会通识教育的角度,我们一定会更加推崇那些更益于公众,更有益他人的道德准则,八荣八耻牢记于心一定是有利于社会安定、人民生活幸福指数提高的。
但是从个人的角度看,道德其实显示出其两面性。
看看山东,因为是孔子故里,文化底蕴深厚,重礼仪。有一年,我带着上小学的娃去济南玩,感觉人们处处有礼,守规矩,完全没有各种小坑小骗,和在上海、杭州完全是两个感觉。去山东博物馆那天赶上下暴雨,回来时我跟娃在路边打车,全身都湿透了。先是担心打不上车,打上车后,又非常抱歉把车座都弄湿了,我主动要给司机师傅加十块钱作补偿,师傅是位中年男子,说什么也不要,都是应该的,都是应该的。
但是和山东人接触多了,就会发现他们特别看重道德上的正确,交往中有意无意要居于道德高地才感觉正常。外地人跟他们客气起来,根本不是对手。结果就是表面上一团和气,实际上非常难以深入沟通,总是在面上兜兜转转,心里经常感觉是堵的。甚至偶尔还会被他们一脚从道德高地上踢下来,感觉太不爽了。
山东是最新被地图炮的省份,因家暴比例居全国第一被关注,又因为冒他人之名上大学众多被全网声讨。唯利是图固然为人所不耻,但是唯道德是从其实难免扭曲人性。
如果一味坚持自己的对的,“我”便日益强大,如果从禅修的角度看,越是光荣正确的,越是难以割舍,不但是难以割舍,可能还会紧抓不放。
今天早上,不知道哪位路过的菩萨给我照了道光,让我看到,自认为那么有公德的一面,居然只是在意别人眼光下的无意识的选择。说别人喜欢站在道德高地,其实是自己最喜欢,被踢下去就很生气,可能之前已然无数次把别人踢下去过,但是心里只是觉得自己无比正确,绝无可能意识到“我”的猖狂。
修行从来不是件容易的事,道理都是知道的,真落到具体的事情上,要把原来自认为是高尚的一部分清理掉的时候,才显出割肉般的痛来。可也没别有更好的选择,只好痛并快乐着了。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