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禅机 > 生活禅悟 >

那些喜欢的歌 怎么说变就变了

源自:禅吧网 作者:安然主人


自从有了娃,只有开车的时候能听听歌了。娃小时候,只能听儿歌,终于等娃成了青少年,我们可以一起听些流行歌曲,忽然发现那些曾经喜欢的歌,歌词怎么哪里哪里都不对劲呢?有些歌原来只是去感受其中的情绪,并没特别在意歌词意义。可是,如果和一个青少年一起听,立刻就变了味。
我喜欢的歌手,王菲、那英、林忆莲、张学友、朴树、龙宽九段。。。。
有些感觉非常尴尬,比如张学友的《吻别》、《情网》。
更多的是感觉歌词充满不良意识,比如王菲《棋子》,原来那么喜欢的歌,每次听都感觉其中有种意无反顾的勇敢,可是万一这事发生在娃身上,那怎么可以,听听这歌词吧:
 
棋子
想走出你控制的领域
却走进你安排的战局
我没有坚强的防备
也没有后路可以退
想逃离你布下的陷阱
却陷入了另一个困境
我没有决定输赢的勇气
也没有逃脱的幸运
我 像是一颗 棋
进退任由 你决定
我不是你眼中唯一 将领
却是 不起眼的 小兵
我像是 一颗 棋子
来去全不由自己
举手无回 你从不曾犹豫
我却
受控在 你手里 

听听这词,哪是个一个独立自主的人应该做的想法,啥就成了棋子了,这就是被PUA了,自愿被渣,不行不行,删掉。
按这个逻辑听下来,歌单里王菲只剩下两首了,一首《心经》,一首《金刚经》。
是的,身份变了,心态变了,保护青少年从挑歌开始。如果用意识形态去衡量流行歌曲的歌词,相对女歌手,男歌手更经得住考验,比如朴树,《平凡之路》,雅俗共赏,老少咸宜。
女歌手的演唱主题会更多集中在爱情的领域,而且太多以受害者心情出现。
听歌听出受害者心态了?不是歌变了,是人变了,人生观变了,原来自己情绪多,所以好多歌都可以引发共鸣,如今已经明白,情绪就是一些能量沉积,不再跟它玩共鸣游戏。
说起来为什么女性歌手会更容易选择情、爱、情绪相关的歌曲?可以因为女性更敏感,对情感的要求更多、更细腻,之前有个道友还羡慕女性这种特质,更易于在修行中取得进步,因为触动内心的机会多,认识自己的机会也多,而男性往往则要极大的事件才能被触动。如果不修行的女性呢,情绪资源太丰富,沉湎其中的话日子可不太好过。正在热播的电视剧《以家人之名》中,凌霄的妈妈陈婷,完全凭借自己无处安放的情绪就勇登该剧坏人榜榜首。
另外一个原因,我想,大部分女性在成长过程中都没能得到足够的关爱,没能发展出较为完全的自我,心里总有个需要去充填的爱的黑洞,导致一些女性真的像《圣经》中肋骨的寓言,需要依附于某个人,特别是借助所谓的爱情、婚姻依附于某个男性,求得人生的完整。关系一旦破裂,从心理上便认为是“被抛弃”。大概也因此电视剧里泛滥的撕小三剧情,为很多人所共鸣。“现在大多和婚姻有关的影视剧,都是用来揭示人性最弱的弱点和最坏的渣点的。如果不来点“原配第六感追击丈夫出轨证据”和“沉着冷静霸气侧漏手刃小三”的戏份,编剧真的都不好意思编了,编不下去。”这是格十三说的,真为女性感到难过。亚马逊CEO贝佐斯离婚时,媒体上大把人为其前妻鸣不平,事实上人家离婚后稳坐世界女首富的宝座,从财富来看,贝佐斯离婚,前妻麦肯锡无疑是最大受益者。对于人格独立的人来说,离婚只是一个选择。所谓抛弃,没有独立人格的人才会用这个词来形容一段关系的破裂。
 
我家的青少年非常不满意我这个样子挑剔歌词,反问,听受害者心态的歌,就会有了受害者心态?你因此就会成歌里那样的人吗?
当然不是,但多多少少受了些影响吧,本来只是一粒米的难过,正好被一首歌所共鸣,成了一碗饭的难过,这种情况总是有的吧?
最后的解决方案,我用小提琴、轻音乐、英文歌、粤语歌填充我的歌单,而我家的青少年写作业要听音乐,则选择了调子高昂、节奏极快的游戏音乐,在我听来基本就是噪音,有点遭报应的感觉。
 

标签: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京ICP备13010706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4900号

食品经营许可证:JY1110817110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