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禅机 > 生活禅悟 >

关注与控制

源自:禅吧网 作者:安然主人


友说,娃要过生日了,想给她写封信,既要能触动她,又不要给她压力。于是两人就这个话题展开了一番讨论,结论只有两个,一个是青春期的孩子知多行少,志愿远大却无法落地,如何帮助他们能踏踏实实从小事做起是关键;另一个是作为家长如何能get到孩子们会被触动的点,去激发他们的行动。说到兴头上,友便鼓动我,写下来分享一下,我也觉得我们的这番对话可能会给类似情况下的家长一些参考,于是便把之前的对话复盘一下,然后,不知为何,想起了高中时代自己当作座右铭的两个成语,一个是无欲则刚,一个是随遇而安,然后,我的想法一下子转了向。

无欲则刚,是因为自己的愿望,只要不是与读书、学习有关的,很少会被满足。所以,只有当一个愿望足够强烈的时候才会跟父母提出来,即使如此,通常也只有两个结果,一是被否定,另一个还不如被否定,会被他们当成激励我的工具,附加一些他们对我要求。我很不喜欢这种状态,无奈之下,解决的办法就是消灭自己的愿望,没有欲望就不会被父母所控制,无欲则刚得有点心酸。没有了欲望了,也就对减少了对生活的想象和向往,只好“随遇而安”了。

想到这,意识到虽然自己不喜欢,但是好像当自己成了人家的家长,却也认为这是个好办法。回想一下,自己其实经常会这么做,但在今天之前,并没意识到这可能是问题。

为什么说是问题呢,因为怕被父母“激励”,我从高中以后,就很少跟父母说真心话,直到现在。一聊到我生活中遇到的事情,他们马上就会给我提供解决方案,完全无视我们之间的认知差距,不听就是不尊重他们,搞得我也是压力山大。
以前,我老觉得父母不够关注自己,今天这么一想,可能很大程度上是我拒绝了他们的关注,因为他们的关注总是表现为某种控制,以及因此产生的压力。

同时,显而易见地,父母的关注对孩子是很重要的。怎么解决这其中的矛盾呢?这次认真想了想,首先得明确关系中的边界,分清作为父母可以做的,和娃要自己负责的。边界清楚了,关系才会单纯、顺畅,关注才可能是真正爱的表达 ,而不是压力或控制。

父母可以做的其实很简单,就是持久关注与支持,剩下的就都是娃自己的事儿了。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自己是个高中生,期待什么样与父母的关系?我想应该遵守以下几项原则:

第一,肯定是接纳,接纳孩子们本来的样子,接纳孩子们成长为他们自己的样子。就像著名的段子,海淀学霸家长与学渣孩子组合,怎么看这娃也不像我们夫妻俩,但是,这不影响我们爱你。

第二,在孩子需要的时候给予支持。孩子想做的事,想走的路,可能都不在父母的设想当中,是不是也可以给予支持?可能还会给父母惹麻烦,越是这种情况,才更需要父母能伸出帮助与支持的援手。但是,只是援手,绝不是替代孩子去完成或是替他们做决定,请参考下条。

第三,在孩子觉得自己能行的时候,可以让他们自己做主。这点特别重要,父母往往对孩子的行为不满意,认为他们完全做得不行,或是认为他们可以做得更好,所以才会去替代、干涉,或施加压力,或是所谓的激励,其实很可能都是越界了。

第四,有足够的耐心等待孩子的成长。一个人的成长是需要时间和实践的,不要把某种父母认为不成功的实践当成是错误,都视为成长过程。

第五,可以像朋友一样,平等、互相尊重,不要居高临下指导孩子的生活和学习。

如果可以遵守以上这五个原则,给孩子写封信,父母们会写些啥?

我想,我还是会提醒孩子知行合一的重要性。

既然有自己的理想,就要从自己能够做得起来的事情开始,踏踏实实地去做。青春期的孩子往往会因为目标太过远大而无从起步,因为无从起步陷入某种焦虑的情绪当中。每当这种情形出现,就要认真想想,我当下应该做的是什么,我能做的是什么,我能做到什么程度?把对未来的愿景化解到当下的每一个行动上。把情绪化为行动的动力,而不是被情绪所控制。

知行合一是一个很高的境界,它代表了人生至高的和谐。

知行合一又是一个可以随时达成的境界,只要我们能把“知”落实到“行”当中。在实践中不断地去认识自己的“知”,并在“行”中去印证,可能实践的结果会令我们调整自己的认识,然后再去实践中印证修正过的“知”,“知”与“行”的结合,不断互为反馈,便可达成这个境界。
 

标签: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京ICP备13010706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4900号

食品经营许可证:JY1110817110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