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禅学 > 读书交流 > 心得感悟 >

关于“名相定义与说明”研读体会辑录

源自:禅吧网 作者:禅吧网整理


原文:
名相定义与说明
    为了便于交流,下面对本书所要用到的一些常用名相进行一下汇总说明。需要声明的是,这些解释不是根据词典而做的名词解析,也不涉及现有各派佛法及其他修行方法,它们仅供读者阅读本书相关内容时参考,希望有助于他们准确理解作者所表达的内容。
 
BY个人体会:
1、作者在书中定义的所有名相都是指向实相的,读者一定要现证到该名相指代的境界或状态,并且在与作者本人印证之后,才算是真正懂了这些名相。
2、对书中名相如果无法现证,建议先接受概念,不要进行逻辑推理和分析,一直到有了体证经验以后再认识这些名相。
3、在没有实际体证之前,建议不要将本书名相与其他法门相同名相进行对比或解读。
 
原文:
(一)法界、法性、佛、佛性、自性、如来、真如
法界、法性、佛、佛性、如来、真如等名词概念,是同一层面的概念,经常被通用,但不同的名词概念在指代上还是有不同的侧重:
......................................(略)
(二)心、本心、自心、真心、内心、心性、心相
  ..............................................(略)
 
BY个人体会:
1、以上定义是从“本质”和“投影/显现”两个方面来认识与表达的,法界及自性的存在是本质(性),而心相及心相所呈现出来的一切境界都是“投影/显现”,或者是“投影的投影”“显现的显现”(诸相和非相),对实相的认识其实就是对性和相的认识。
2、从本质来认识自我,肉体、能体和本心(第八识)都是有生灭的,都是显现,都是幻,整个人体其实就是个投影(打个比方,我们都是活在电视屏幕里的人)。换句话来表达,所谓的修行就是在改变客体(人体)的过程中认识真正的不生灭的存在。
 
原文:
(三)主体、我/自我
“主体”泛指以“自性”为根、不同层面的所有“我/自我”的存在形式的总称,是与“客体”概念相对应的一个名词。
 
BY个人体会:
1、自性是真正的主体,是无我的;
2、以自性为根投影下来的所有“自我”(六识、七识、八识)都是假我,都是影子。 
原文:
(四)如来藏、阿赖耶
如来藏、阿赖耶是同一个事物的两面。
“自性”往染的一面展示,叫阿赖耶,而从净的一面展现,就叫如来藏。
 
BY个人体会:
1、没有体证到自性前,体证到八识的本地风光,就是阿赖耶,从阿赖耶起来的觉,是阿赖耶识; 
2、体证到自性以后,展现出来的八识的本地风光,就是如来藏,从如来藏起来的觉,是如来藏识。
3、体证到自性以后,才能认识到所谓的染(阿赖耶)也是空性的。
4、阿赖耶和如来藏是一个东西,但不同之处在于个体所立之根:没有体证自性前,阿赖耶是实有;体证了自性以后,阿赖耶不再是实有,是自性的显现。
 
原文:
(五)投影、超越
“投影”与“超越”是同一组相对、相反的概念。投影是指从法界到物质世界一重重“下来”的质变的过程;而超越则是指从物质世界到法界一层层“上去”或回归法界的质变的过程,超越时原来的东西和经验都会自然脱落。
 
BY个人体会:
1、从六识到八识是顺藤摸瓜的过程。而从自心到自性是缘影逐本的过程。
2、当证入八识的本地风光以后,只有清晰地体证到心相及其显现都是影子的时候,才能超越影子。能够超越影子的前提不是个体的“自我”跳到了哪里,而是知道最终的本(自性)和影子的关系,不再被影子及其显现所惑,知道了本质和显现的关系,知道了所谓的“自我”事实就是一个显现或者影子。因此不再执著于所谓的空相及其显现,回归本来面目。
 
原文:
(六)业、业力
1、业:泛指阿赖耶识中缠裹着的那些东西,是一种存在或状态,在本书中特指心层面的一堆能量。
2、业力:指由“业”的存在而导致的,能把人带到某个方向去的一种力量。
 
BY个人体会:
1、所谓的业与业力都是基于显现来讨论的,其本质都是空性的。
2、所谓的业与业力也是基于人体的存在形式来认识的;因为肉体生命存在的原因,所谓的消业(修行)的现实意义就是让肉体的生存状态更好一些,让本心能够更容易复还。 
 
原文:
(七)舍、散、放
1、舍:是相对于“得”而言的,是一种从内心深处对已拥有种种进行舍弃的一种操作。范围较广,一切都包含在内(实物、观念、名、利、权等),是一种行为,也可以是一种生活状态。
2、散:是相对于聚而言的一种操作,指把以聚集形态存在的东西散掉。
3、放:即放下,相对于“持有”、“喜欢”等状态而言,是对当下执着状态的一种解脱,禅宗此概念用的较多。
   
BY个人体会:
1、舍、散、放都是操作,都是主体对客体的改变,都是功夫;
    2、要想真正拿得起、放得下,就是在这三方面做足,在操作中认识真正的主体。
YJ个人体会:
1、舍、散、放下都是相对于“得、聚、拿起”而言的,因此可以看做对同一客体的相反操作,操作的主体都是同一个。
2,重点是在做“舍得、聚散、拿起放下”的操作时,体会作用的主体和主体的变化。
3,舍散放不是要停留在无所事事的状态,而是要做得聚拿起的操作。
4,“拿得起”是“放得下”的前提。
5,自己在明明知道该放下的时候,经常被习性牵引放不下。
6,对于自己放不下的,最好谨慎选择拿起与否。
 
LH:对于名相部分,我的核心体会是:这些表达都是权宜的,是作者基于本人实证的文字表达,而且是作者自成体系的,与传统佛学的各种名相有相通之处但也有很多不同之处。在没有证达以前,记住这些名相可以帮助梳理作者数值的原理和操作(因其他章节要用到),证达以后便知道作者在表达什么。
 
Emma:还可以结合《如何安心如何空》书p147 -152页实修心语中的讨论一起来学习。
 

标签: 体会  名相  定义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京ICP备13010706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4900号

食品经营许可证:JY1110817110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