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禅宗对中国茶文化的贡献
源自:佛缘网站 作者:大汉未央
汉传大乘佛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佛教二千多年来的历程,实质是古印度佛教中国汉化的历程。它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哲学、伦理、文学、艺术等广泛领域。
早在晋代,佛教就与中国茶道结缘。相传晋代名僧慧远,曾在江西庐山东林寺,以自制的佳茗款待陶渊明,话茶吟诗,叙事谈经,通宵达旦。
唐宋之际,儒释道三教,互相渗透,互相融合,“三教合一”共同发展。
唐代对“三教”始终采取了兼容并包的方针。
李唐皇室,虽尊道教为国教,但据统计,大唐帝国的22位帝王,对儒释道兼容并包的,就有17位。其中虔诚笃信佛教,并迎佛骨舍利者,有高宗、武后、肃宗、德宗、宪宗、懿宗6位皇帝;送佛骨者,有中宗、代宗、僖宗3位皇帝,佛教在唐代得到了大发展。
唐代佛教的大发展,还表现在创立了佛教宗派。在诸派别中,以天台宗、法相宗、华严宗和禅宗影响最大。
禅宗,是古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独创的一个宗派体系,具有强烈的中国特色。
禅宗主张顿悟成佛,直入心性。它既吸收了古印度佛教的文化思想,又继承了中国儒家传统的人性论学说,以及道家主静说思想,是两种中国传统文化融合贯通的产物。同时,结合了中国的社会实际和本土文化,简化了教义和修行方法,逐步从外来宗教,转化为中国化的宗教,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到晚唐时,禅宗几乎取代了各派宗教,垄断了佛门。
唐代禅宗对中国传统茶文化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一、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大发展
中国寺院多建在深山幽谷,森林繁茂、云雾缭绕、雨量充沛、土层深厚、最适宜茶树生长的山区。而且中国又是茶的原产地,崇山峻岭原有大量野生茶树,为僧侣开辟新茶园,创造了条件,故素有“天下名山僧侣多”,“自古高山出好茶”的谚语。如:
1、四川蒙顶仙茶
据史载,西汉时,甘露禅师吴理真曾结庐于蒙山,亲自植茶,这是佛教僧侣值茶的最早记录。
唐代,每逢春季采茶时节,全山72寺和尚祭拜之后,才能采制供佛。
2、南岳云雾茶
南岳衡山,是五岳之一,寺庙林立,如广济寺、铁佛寺、圣帝殿、衡岳庙等等,茶叶全由寺院僧尼精心制作。
3、武夷茗茶
早期均由各岩僧人焙制。天心岩永乐禅寺,采茶日全体僧人设坛诵经,焚香礼拜,初为供神圣物或坐禅之用,并非以贸易为目的。
4、南海普陀茶
南海普陀,素称“佛国”,是中国佛教著名四大圣地之一,茶树均为寺院种植。普陀佛茶与灵隐寺佛茶,并称江南佛门二大名茶。
5、径山禅寺茶
唐代宗年间,法钦禅师曾结庵于余杭径山“宴座”峰。“钦师曾手植茶数株,采以供佛,逾年蔓延山谷。”
茶,是经济作物,在唐代大兴饮茶之风的社会背景下,茶叶商品经济发达,在农产物中最具典型,因而种茶可获得较丰厚的利润。寺院广种茶树,也促进了民间茶园的发展。
二、推动了茶叶技术的进步
刘禹锡贬朗州司马时,亲眼看到西山寺僧人创造了一个茶叶新品种,写了一首赞美诗:
山僧后檐茶数丛,春来映竹抽新茸。
斯须炒成满室香,便酌砌下金沙水。
新芽连拳半未舒,自摘至煎俄倾余。
陆羽创造的,是“蒸青饼茶”,当时唐代社会上饮用的,也都是这种茶。而西山寺的僧人,则创造了“炒青散茶”,这也佐证了,常德是中国炒青绿茶的发祥地。
李白在肃宗上元元年游南京时,遇宗侄中孚禅师,侄以茶敬赠,李白大喜,作《答族侄僧中字赠玉泉仙人掌茶诗并序》云:“曝成仙人掌,似拍洪崖肩。举世未见之,其名定谁传。”
炒青茶,小蒸、小炒、小捣,用太阳曝晒而成,说明唐代僧人对制茶技术,是不墨守成规的,敢于创新,不断推出新品种。
种日晒茶还得到了居人的赞赏,明朝屠隆说“茶有宜以日晒者,青翠香洁,胜于火炒。”
三、皎然率先提出了“茶道”这个词
皎然,唐代诗僧。俗姓谢,字清昼,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人,南朝谢灵运的十世孙。
皎然的《诗式》为当时诗格一类作品中,较有价值的一部。其诗清丽闲淡,多为赠答送别、山水游赏之作。
皎然不但专攻佛经,而且对茶文化造诣很深,有许多独特的见解,“茶道”一词,就是他在《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一诗中创造性率先提出的。诗曰:“熟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这是一首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杰作。“三饮”神韵相连,层层深入扣紧,把禅宗“静心”、“自悟”的宗旨,以“涤昏寐”、“清我神”、“便得道”贯穿到茶道之中,诗化了的中国茶道。
茶中有道,悟茶也悟道,把饮茶从技艺欣赏,提高到精神享受,是禅宗对中国茶道的贡献,反映了禅宗的思想。皎然把茶道与佛理结合起来,是他的一大贡献。
四、皎然是“茶百戏”的始作俑者
《晦夜李侍御萼宅集招潘述汤衡海上人饮茶赋》中云:晦夜不生月,琴轩犹未开。“城东隐者在,淇上逸僧来。茗爱传花饮,诗看卷素裁。风流高此会,晓景屡徘徊。”
皎然在诗中描述了他在李萼家,与潘述等友人夜上饮茶赋诗的一种特殊形式。
“茗爱传花饮”,即在品茗过程中,用传花的方式,花传到何人,何人就得饮茶赋诗,以品茗助诗兴,以诗兴增友谊。五代时期的“汤社”和宋朝的“茶百戏”,就是这种高尚文雅游戏的延伸和发展。
五、禅宗倡导了禅院茶礼
唐朝百丈山(江西)的怀海禅师,根据中国的国情和禅宗的特点,折衷大小乘戒律,制定了丛林清规,即《百丈清规》,把僧人坐卧起居、长幼次序、饮食坐禅和行事等等,都作了严肃、明确的规范,并提倡:“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农禅生活,为寺院培植茶树、发展寺院经济,创造了条件。
该书已散失,北宋曾根据该清规编纂了《禅苑清规》,对寺院行茶之礼有如下描述:“院门特为茶汤,礼教殷重。受请之人,须知先赴某处,次赴某处,后赴某处,闻鼓版声及时先到,明记坐位照牌,免致仓惶错乱。如赴堂头茶汤,侍者问讯请入,随首座,依位而立,乃收袈裟,安祥就座。弃鞋不得参差,收足不得令椅子作声,正身端坐,不得背靠椅子,吃茶不得吹茶,不得掉盏,不得呼呻作声。取收盏橐,不得敲磕。如先放盏者,盘后安之,以次挨排,不得错乱。”
突出表现了唐宋禅院茶礼繁琐、严谨的规范程序,对中国后世,乃至对日本茶道、韩国茶礼,产生了积极影响,促进了饮茶习俗的传播。
与陆羽同时代的封演,着有《封氏闻见记》载:“南人好饮茶,北人初不多饮。开元年间,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传相仿效,遂成风俗,自邹、齐、沦、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煮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
这不仅说明了佛门坐禅与饮茶的密切关系,也说明中国禅宗对茶和茶文化传播的积极作用,致使“田闾之间,嗜好尤切”,饮茶习俗,风靡中国。
元稹说:“茶,慕僧客,爱诗家”。唐代一些不显赫,或宦海失意的官吏,多借助寺院大兴茶集、茶会和茶宴。
这些形式,多为无拘无束、畅叙胸怀。内容多为品茗赋诗、谈经论道。目的多为宣泄积郁,修心养性,互相沟通,增进友谊。由此逐步演变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宫廷茶道”、“僧侣茶道”、“文人茶道”、“民间茶道”。禅宗对茶文化的贡献,功不可灭。
六、禅宗思想对唐诗创作的影响
中国是诗词的国度,禅宗是中国本土化的佛教宗派。吃斋念经,是禅;运水搬柴,是禅;吟诗作画,也是禅。诗禅兼收,并行不悖,所以唐代诗歌的创作中,闪烁着禅宗的思想。
诗僧,作为一个特殊阶层,就形成于中唐。唐代僧诗的风格,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是以王梵志、寒山等为代表的通俗派;二是以皎然、灵澈等为代表的清境派。唐代诗人中,思想倾向佛性、行动信仰佛教、诗歌中仿照佛语者,为数不少。
盛唐、中唐时期的诗人,大多与禅僧过从甚密,他们互相酬唱,建立了密切的关系。有的诗人,笃信佛教,倾心禅宗,如王维、孟浩然、柳宗元、韦应物、刘长卿、钱起等等。
另一位受佛教思想很深刻的大诗人,是白居易。有人说,白氏“元和体”浅切诗风的形成,与他信佛有一定的关系,因为他礼佛、敬僧、读经、参禅。贬谪江州(九江)司马时,白居易与“凑、满、朗、晦四禅师,追永、远、宗、雷之迹,为人外之交。” 58岁借病辞官到了洛阳,又与嵩山如满和尚,结香火社,过着“或伴游客春行乐,或随山僧夜坐禅”的半隐居生活。
在唐诗中,以禅心、禅理、禅趣入茶事诗的,颇多。
皎然
丹丘羽人轻玉食,采茶饮之生羽翼。
名藏仙府世莫知,骨化云宫人不识。
王昌龄
白鸽飞时日欲斜,禅房寂历饮香茶。
李嘉佑
虚室独焚香,林空静罄长。
啜茗翻真偈,然灯继夕阳。
武元衡
虚室昼常掩,心源知悟空。
禅庭一雨后,莲界万花中。
时节流芳暮,人天此会同。
不知方便理,何路出樊笼。
吕从庆
老衲烹茶出,先供座佛歆。
柳宗元
涤虑发真照,还原荡昏邪。
犹同甘露饭,佛事薰毗耶。
司空图
茶爽添诗名,天清莹道心。
只留鹤一只,此外是空林。
元好问说得好:“诗为禅客添花锦,禅为诗家切玉刀。”
七、禅宗在南方兴盛,中国茶文化向周边国家传播
中国的茶叶和茶道,首先传入朝鲜半岛。唐高祖李渊武德五年,在给高丽王武建的信中,明确表示“柔怀万国”睦邻友好的期望,对朝贡、僧侣及贸易,实行优惠政策,并特设“宾贡进士”,允许外国人参加科举考试入仕。以致于朝鲜纷纷派遣留学生、僧人来大唐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经典。
新罗遣唐使,有18次之多。《安徽通志》载,24岁的新罗国皇室子弟金乔觉,剃发到中国九华山化城寺学佛修业75年。他在《送童子下山诗》中有:“烹茗瓯中罢弄花”,反映了他有饮茶的爱好。回国时,带回茶叶,那时还是宫廷中的奢侈品。
唐代,日本遣唐使,有14次之多,大批日本留学生、僧人来华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佛典和典章制度。日本僧人受到中国寺院茶文化的薰陶,把饮茶习俗传回日本。今天日本的茶道,很大程度上,根源于中国佛门寺院的“禅茶”,而非中国宫廷茶道,或中国民间茶道。
日本圣武天皇天平元年,在朝廷召集百僧讲解《般若经》,特赐百僧茶,此为日本饮茶之始。
日本高僧最澄禅师,在唐贞元二十年,到中国浙江天台山留学,酷爱茶事。805年回国时,带回了中国茶种,撒播日吉神社旁的台麓山,成为日本种茶的开拓者。
另一位日本高僧水忠,于唐大历五年,来到中国,在长安西明寺等地学法,生活约30多年,直到永贞元年才回国。他受中国茶文化感染很深,精通唐代茶道。
不论是传到朝鲜半岛的茶礼,还是传到日本的茶道,其思想背景,是中国汉传大乘佛教,其思想核心,来源于中国禅宗。
中国茶道,从禅宗而来,同时也以禅宗为依归。禅宗对中国茶文化的外传,其功大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