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禅韵 > 禅艺之道 >

“茶禅一味”的理念与茶禅是如何融合的?

源自:微儿网 作者:和敬清寂禅茶一味

 
    真正的茶道与禅道的结合,并发扬光大,是在赵宋时代。日趋完善的丛林规约,对于寺院种茶、制茶、饮茶的规范,推动宋朝寺院僧人建立起精致的茶汤礼,而士大夫阶层品茗风尚的普及,结合着禅学的蔚然成风,也促使茶文化与修学禅道的相互影响及融合成为可能。随着晚唐时代形成“五家七宗”分灯禅的发展态势,以及有唐一代饮茶风俗的普及和茶文化的精致化,这一切,在五代和赵宋时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特别是“五家七宗”中其他宗派的相继式微,而临济、曹洞独步禅林,临济杨岐派的圆悟克勤圆悟克勤禅师的“文字禅”和其弟子大慧宗杲的“话头禅”对天下禅寺的普遍影响力,也为克勤禅师所倡导的茶禅融合的观念的普及,形成蔚为壮观的禅茶体系,营造了殊胜的因缘。
 
    说到茶禅的结合,绕不过去的人物有三位,其一是首倡“吃茶去”公案的赵州念谂禅师,其二是为后世留下临济法脉至今的杨岐派高僧,着有南禅第二书《碧岩录》的圆悟克勤禅师,其三是圜悟克勤之弟子,也是将中国茶禅传入东瀛国的关键人物虎丘绍隆禅师。特别是这位虎丘绍隆禅师,他是将圆悟克勤禅师法脉流布四方者,至今传于中国的禅宗临济法脉,均属虎丘绍隆一系法脉;也就是说,宋明以降,天下禅寺,除有少量的曹洞法脉留存之外,基本上为虎丘绍隆一脉之临济宗传人。同时,虎丘绍隆门下更是将其法脉辗转传入日本,在日本室町时代,即中国元明之际,圜悟克勤禅师赋予其弟子虎丘绍隆的“受法印可状”流传于东瀛国,成为日本茶道以及“茶禅一味”理趣的禅学渊源。由此,可以确切得到佐证的是,中国的茶文化,特别是禅寺“茶汤礼”风范,以及圆悟克勤禅师的禅学思想,为日本室町时代禅僧一休宗纯禅师,及其弟子,日本茶道之祖村田珠光所开创的茶禅境界,奠定了基础。
 
    赵州念谂禅师以其创立的“赵州禅”而闻名于世。其中 “吃茶去”公案出典于《赵州和尚语录》,可谓中国茶禅之滥觞:“师问二新到:‘上座曾到此间否’?云:‘不曾到’。师云:‘吃茶去’。又问那一人:‘曾到此间否’?云:‘曾到’。师云:‘吃茶去’。院主问:‘和尚!不曾到,教伊吃茶去,即且置;曾到,为什么教伊吃茶去’?师云:‘院主’。院主应诺。师云:‘吃茶去’!”禅宗众多的语录,如《古尊宿语录》、《景德传灯录》等,频繁地运用着这个公案。这是唐代茶文化在寺院及士大夫阶层中普及基础上的升华之表现。
 
    在唐代,随着祭祀对于酒荤的禁忌之风的盛行,士大夫们在寺院举行茶宴之风悄然而起,其中,被认为是倡导“茶禅一味”者的圆悟克勤禅师,也在其《碧岩录》第22则《雪峰看蛇》的评唱中提到了赵州禅之“吃茶去”:“老僧今日亲遭一口。赵州凡见僧,便问曾到此间幺?云曾到,或云不曾到,州总云吃茶去。院主云:和尚寻常问僧,曾到与不曾到,总道吃茶去。意旨如何?州云:院主,主应诺州云。吃茶去。”此公案即说明了赵州禅从唐朝到宋代确实已流行很广,影响很大;也印证了圆悟克勤禅师对于此公案的认同,揭示了圆悟克勤禅师所倡导的茶禅融合的禅学修养思想,与赵州禅之间的联系性;同时也清楚地反映出赵州念谂禅师 “吃茶去”公案至今盛传不衰的原因之所在,随着圆悟克勤对其的肯定,及其弟子虎丘绍隆法脉绵绵相传而薪火不辍,其茶禅之义得到广泛流传和发挥。
 
    赵州念谂禅师“吃茶去”公案之涵义何在?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最通常的解释是:无论是何方所来,亦无论是何种根性,饮茶非亲历品尝是悟不出茶味的;参禅悟道犹如饮茶,非由自身所悟不可。当然,本公案可以有不同的解释,另有一种相似的普遍解释是, “吃茶去”公案涉及到三个人,而对不同的三人都回答“吃茶去”,其中揭示的是众生的平等无差别性,特别是修学悟道上所有众生都得立足本位,自我修学,自我悟道。犹如喝茶,茶味如何只能自我品尝,自我体味;并且这种体悟是需要单纯,杜绝诸多个体的分别妄念,无论是问此问彼,也无论是扮演的社会角色之差异,若要修学,都得放下分别,归于单纯的“吃茶”。除此比较正统的解释之外,笔者在网上还看到诸多具有调侃性的诠释,其中,一位署名青丝的网民在《也说赵州“吃茶去”》一文中,在简述了上述通常解释之后,又认为对此“吃茶去”公案可有一种解释:“从谂大师他老人家爱喝茶。与人寒喧着:您来啦。来过咱这没?哦,没有,喝茶、喝茶。哦来过?也喝茶、喝茶。院主多嘴问个没完,只得叹口气道:院主您也喝茶去吧”。
 
    关于圆悟克勤禅师与茶道之关系,以“茶禅一味”为标志。可惜,在圆悟克勤与“茶禅一味”之理念关系方面,有着众多的讹传。事实上,将“茶禅一味”的思想渊源归之于圆悟克勤禅师,有其法脉上的承续性,但将“茶禅一味”之提法直接按在圆悟克勤禅师身上,则至少直到目前,尚无文献资料上的证据。当今教界、学界以及茶商界等之所以一提“茶禅一味”,即与圜悟克勤禅师紧密相联,且信誓旦旦地认定有圆悟克勤禅师手书的“茶禅一味”之墨宝流传于日本,乃可追溯到中国佛教协会会刊《法音》杂志于1985年第2期上发表的《茶禅一味话友谊·一休与成都昭觉寺》一文。该文虽然很短,也没有考证和引文,但对于“茶禅一味”之说与圜悟克勤禅师之关系,却有着近乎遐想和传奇般的叙述。依照该文所说:“南宋时,由于指南针的应用,中日海上交通得到进一步发展。当时来中国参禅学法的日本佛教徒往来频繁。其中有一位珠光法师,在佛果克勤座下,精研佛学,颇受佛果的器重。珠光学成归国时,佛果克勤书‘茶禅一味’四字相赠,并且还把自己对于禅理的一些阐释写成手卷,一并送给珠光,愿他弘扬于日本。珠光把佛果克勤的题词小心地收藏在一个油漆加工过的大竹筒内,旋即归国。不料船只将要靠岸之际,风浪陡起,全船无一人生还,而竹筒则随波浪漂至奈良海边。说也凑巧,在安国寺出家的一休(宗纯),这天在海边无意中看到了在水中沉浮的竹筒。打捞起来后,发现了其中的“茶禅一味”的题词和阐释禅理的手卷。于是一休日夜苦思,参悟禅理,终于成一家之言。‘茶禅一味’的题词也就成为镇寺之宝,至今仍收藏在日本奈良大德寺里”。此说如果出自于街头小报,当可一笑了之,不必较真;但问题是刊登于当时还很少的全国性佛教会刊上,其偏颇与臆测及引发的误导作用,伴随着刊物本身的权威性,可谓流传甚广。一位1135年即圆寂的老禅师,能与一位东瀛国直到1422年才出生的禅僧建立起师徒关系?而且这是一位从未到过中国的僧人!这真可谓时空颠倒。直到2010年,由释演法法师主编的,由段玉明教授等所着,并由成都昭觉寺出版的《圆悟克勤传》,才对“茶禅一味”的出典作出公允客观的分析。
 
    圆悟克勤禅师留下的著作很多,虽然在其《语录》中,留下了22个“茶”字,《碧岩录》中也留下了37个“茶”字,但确实未曾在其著作中直接提出“茶禅一味”一语。即使是中国隋唐至两宋的所有禅宗语录中,也未见其有“茶禅一味”;即是说,“茶禅一味”一说,即不能从圆悟克勤禅师自身的著作中找到,亦不能从后代和前代禅师的著作中,寻找到前述后引的可以佐证的资料。按照日本禅宗界所传的接受到的圆悟克勤禅师有关茶道的资料,也仅有他给虎丘绍隆禅师的“受法印可状”即《示隆知藏》等真迹,其原文在其《语录》和《心要》中都能找到。《示隆知藏》是总结自世尊以来直至达摩祖师的禅学理路,及对虎丘绍隆的告诫:“赵州吃茶去,秘魔岩擎叉,雪峰辊,禾山打鼓,俱胝一指,归宗拽石,玄沙未彻,德山棒、临济喝,并是透顶透底。直截剪断葛藤,大机大用。千差万别会归一源,可以与人解粘去缚,若随语作解,即须与本分草料,譬如七斛驴乳,只以一滴师子乳滴,悉皆迸散。要脚下传持,相继绵远,直须不徇人情,勿使容易,乃端的也。末后一句,始到牢关。诚哉是言”。此《示隆知藏》无疑是圆悟克勤禅师禅学思想的反映。但是,据此无法认定其与“茶禅一味”的关系。
 
    事实上,为教界和士大夫阶层所津津乐道的“茶禅一味”,有着深刻的内涵:首先,“茶禅一味”表明了茶与禅之间有着共通之处。茶之味的淡雅、淡泊、醇厚与禅之味的玄虚、隽永、空灵,是那样的相融、相通、相应,其中之相印之点,只可意会而无从以器界而把握之,此乃是意趣上之“一味”;其二,“茶禅一味”表达了茶道与禅修之路的相似性与相依性。禅之悟,由见其踪影、寻其内涵、得起精髓,调适自心之过程,达致其自悟,而后可令其“悟后起修”,真正“明性见性”而“开花见佛”。而茶道者,也有一个辩其茶类、窥其茶品、制其茶器、品其茶味的过程,由品茗的诸过程的循序渐进、常修常为,而进入身心宁静的境界;其三,“茶禅一味”表征着禅修之规范、茶道之规矩之间的相应。禅修之规范可由身心的去烦恼、离分别、不执著,而达致明心见性;而茶道之规矩可由茶艺流程的运作过程中,达到去浮躁、慕淡泊而趋于身心宁静。所以,茶道能切实成为禅修的助道因缘,担当媒介的作用,发挥出“以喻明事”、“借事悟宗”的功效;其四,“茶禅一味”表现为禅学与茶道之境界上的异曲同工性。茶道所追求的和、敬、清、寂宗旨,与禅修之明性、见心、悟道、修证所要达致的寂静、随缘的境界,相互之间有着相融、相应、相存的功效。
 
    总之,虽然圜悟克勤禅师的禅学思想与“茶禅一味”的理念确实相吻合,但其禅法却是通过其弟子虎丘绍隆的弟子辗转传到日本,并由东瀛国禅学大师一休宗纯传于弟子村田珠光的。而“茶禅一味”之理念,应该是日本佛教界对圜悟克勤禅师禅学思想和修禅理路的概括和提炼。为此,段玉明教授曾作过评价:“圜悟克勤禅师虽然并未在饮茶发展史上产生过直接的作用,但却是禅茶研究不可迈开的重要人物。究其原因,在于他的一封书信,也就是写给弟子虎丘绍隆的受法印可状,深刻地影响了日本禅茶的发展,这份印可状日后成为了日本茶道的至宝。”
 
    由上述可见,真正的融汇茶禅之宗教意味和修学意趣,源自于一代禅学大师圜悟克勤禅师,其禅学巨著《碧岩录》是事实上的茶道之祖。随着茶道在日本的兴起,“茶禅一味”也被日本佛教界作为表达茶禅意趣的总结,以揭示日本茶道的精髓。
 

标签: 茶禅一味  茶禅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京ICP备13010706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4900号

食品经营许可证:JY1110817110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