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石刻】句句皆无《明月图》
源自:禅吧网 作者:禅吧网
大足石刻禅诗是大足石刻佛学思想与诗歌艺术的完美结合,充分体现了禅的精髓,涉及宋代张商英、杨杰、冯楫、慈觉宗赜、赵智凤等禅门高僧大德。于禅于诗具有极高的佛学和艺术研究价值。它体现出禅学对大足石刻佛学思想的巨大影响,同时也是诗歌艺术的杰作。
大足石刻1999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它是世界文化遗产,也是宗教文化遗产,其摩崖造像,诸如宝顶山、北山、石篆山、石门山、妙高山等无不深深打上禅的烙印,其中蕴含的佛学思想“空、有、台、贤、禅、净、律、密”无所不包,“将一代大教搜罗殆尽”,“凡释典所载,无不备列”。非一宗一派所能概括,具有宋代佛教界各宗思想融通的时代特征,而禅学的影响尤为巨大(以宝顶山、妙高山、石篆山为著)。涉及宋代张商英、杨杰、冯楫、慈觉宗赜、赵智凤等禅门高僧大德。尤其是宝顶山石窟,内涵博大精深,具有“三教入佛、诸宗归禅、禅净合一、内禅外密”的显著特征,在中国佛学思想史上独树一帜,于佛教哲学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禅宗对其影响至深至巨。各造像点的禅诗中既有杨杰、慈觉宗赜、赵智凤等名家作品,也有无名之辈佳作,充分体现了禅的精髓,于禅于诗有极高的佛学和艺术研究价值。它有禅的玄奥,诗的优美,神秘诱人之至。此选其一二,略作浅析,以就教于高明。
了了了无无所了,心心心更有何心!
了心心了无依止,圆照无私耀古今。
此诗为宝顶山大佛湾牧牛图《明月图》颂诗之一,宋代禅宗云门宗大居士杨杰(次公)作,押《广韵》平声“侵”韵(“心”、“今”)。
“了了了无无所了”句。“了”是“了结”之意,即“了生死”。“死生”为禅者大事,“生死已了”则跳出六道轮回,成佛作祖去了。因石刻文字为“了”非“瞭”,故非“了解、“明白”之“瞭”,而是“了结”之“了”。“无无”两字最为难解,也是关键字眼,有想当然释为“无所了”者,误。前一个“无”字为动词,后一个“无”字为名词。“无无”也就是“空空”的转语。宋代曾有禅师书“无无”二字而逝。“无无”正是天下闻名的“云门三剑”第一式“涵盖乾坤”。宿慧者自识之,“无事本无事”,不赘。
“心心心更有何心”句。正是禅宗“无念、无住”之意,也是船子和尚“满船空载月明归”的境界。乃“云门三剑”第二式“截断众流”。
“了心心了无依止”句。“依止”是指念头无依无止,仍然是“无念”、“无住”、“无相”之意,指意识上念头不起,念头不住,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无人我相,既不执著于客观世界,又不执著于主观世界,主客观融为一体,人境俱夺,也就是“云门三剑”第三式“随波逐浪”。
“圆照无私耀古今”句。是指大圆满相,众生皆有佛性,皆可见性成佛,佛性无古无今,无偏无私,无生无灭,无垢无净,无增无减,如如不动,亘古永恒。
以上四句,都在突出一个“无”字,正是云门“一字关”接引学人方法。综上观之,此诗境界极高,直可与六祖慧能“菩提非树,明镜非台”句比肩,与船子和尚“满船空载月明归”不相上下,为古今禅诗上上之作。作为实物资料者,堪称全国之最。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