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六祖慧能见性偈
源自:大渡 作者:六祖慧能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品析:
六祖慧能大师,是中国禅宗的实际创始人。禅宗虽说是达摩大师西来,传佛心印,但慧能大师之前五祖,都是一脉单传,并没广开法门,流布天下。而禅宗的“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一大纲,也是在慧能大师之时,才大刀阔斧,雷厉风行地推展开来。
六祖一樵夫出身,尚未出家,又没有文化,能在五祖弘忍大师的众多杰出弟子中脱颖而出,独得达摩衣钵,在丛林中传为佳话。这一首偈颂,在当时独秀于林、如龙吟虎啸,使当时的佛教精神为之一新。
六祖大师的这首诗偈,原是针对五祖的首席弟子神秀而发。五祖在传法前,一反过去秘传的先例,而公开在弟子们中选贤任能,要大家作偈呈心,优秀合格者,则传给达摩衣法。神秀在五祖门下是众望所归,也是当仁不让,于是就呈上了这么一首偈子:
身如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这是一首常规的“见道偈”,也是修行的正路,于理于法,都无可挑剔。只是有一条,神秀对于“道心”还需要去“拂拭”这就显得他并未在根本上解决问题,还没有了手,仍处于用功的阶段。而六祖大师的就不同了,他这首偈诗,如同过来人一样: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菩提智慧,只针对世间烦恼而有,若无烦恼,哪来菩提,菩提又有何用呢?正如祖师们所说:“既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所以,六祖大师这里,就比神秀潇洒自在多了。对照前面的七佛偈,不是优劣自明了吗?“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里,心物两遣,一切皆空,内无心,外无境,不像神秀还夹在心境之中苦苦用功,显示了六祖大师尚未得法,已本具祖师资格了,五祖不把衣钵传给他,又传给谁呢?佛法还会有私心吗?
六祖大师得到了达摩衣法,就具有了合法的,公开传法的资格。以他至高无上的智慧,以他妙应万机的方法,揭开了中国禅宗发展的序幕,从此,禅宗就在中华大地上轰轰烈烈地推展开来。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