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云大师在生活中的“禅学”的思想
源自:佛教在线 作者:屈燕飞
星云大师说我们现代人生活浮躁,虽然物质生活极尽奢华,但是内心世界、精神生活却倍感空虚,焦虑。大师认为要对治这些问题,“禅”可以提供我们极为有益的帮助。“‘禅’可以开拓我们的心灵,启发我们的智慧,引导我们进入更超脱的自由世界。”不过星云大师同时也强调,“禅”不好谈,因为禅是“言语道断”的,就是说言语本身无法真正揭示禅的意义,不过虽说如此,我们不得不要借助语言来做说明。
一、星云大师说“禅”
“禅”是印度语“禅那”的简称,意译为静虑。如果从历史意义上去追寻,我们知道实际上“禅”在印度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佛陀释迦摩尼出生之前就已存在,其原初意义只是一种静坐的修行方式。不过,在星云大师这里,或者说在佛教的思想中,“禅”不再仅仅是一种修行方式,它包含有更广阔的意义,它是佛教的最高要义,是佛陀证悟的最高成果。星云大师主要师从禅宗一脉,认为禅始自佛陀,并且以不立文字,心心相印之方式传法摩诃迦叶,最终由达摩祖师带入中国,在禅宗中蔚然成观。
那“禅”到底是什么呢?“据青海禅师说:禅就是我们的心。这个心不是分别意识的‘心’,二是指我们心灵深处的‘真心’,这颗真心超越一切有形的存在,却又呈现于宇宙万有之中。”说到底禅就是修行者证悟到的究竟境界,而不再以一种分别之心看待世界与生活。虽然这种境界同一般人看待世界的角度或者视角不同,但是星云大师强调了这种禅的生活性,“即使平淡的日常生活,也到处充满了禅机。”,“唐朝的百丈禅师最提倡生活化的禅,他说挑柴担水,衣食住行,无一不是禅,所谓翠竹黄花,一切的生活都是禅。可见禅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禅是不离开生活的”。禅不应该是一种神秘的、远离世俗生活的神秘处所或者某种实体性的东西,它是佛教修行者透过生活彻悟到的境界。但是禅并不离开世俗生活,它遍存于一切事物之中,我们不应该离开生活的世界而别处去寻找。
那么“禅”有些什么内容又有什么特性呢?星云大师从这样几个方面来揭示禅的本质意义。首先禅是不离自我的,禅宗特别强调禅的自我性,就是说“成佛见性是自家的事,靠别人帮别人帮忙是不可能得道的,唯有自己负责,自我努力才是最好的方法。心外求法,了不可得,本性风光,人人具足,反求自心,自能当下证得”。为什么证得禅是自家的事?因为佛性就在人心之中,人人具足,要识的自我的“真心”本性,当然得反求自心,向心内求,靠心外的力量,或者外在的力量是不可能证得本心的。其次,禅不是知识。因为“知识教人起分别心,在知识的领域里,人们因此会迷失了自我,甚至为邪知邪见所掌握,形成危害众生的工具。所以,禅首先要追寻自我,其过程和手段,往往不顺人情,不合知识,违反常理。”禅是一种真知真见,而普通的知识则是建立在众生分别心上的,所以往往迷障了众生的本性真心,妨碍了众生彻悟本心。但是因为这种常识的知识往往很难破除,所以在历史上很多禅师都以一种特别的方式来“棒喝”门徒,唤醒被迷障的本心,“使人进入一个更真、更美、更善的心灵境界。”“禅语是不合逻辑的,但他有更高的境界;禅语是不合情理的,但他有更深的涵义。”总之,禅语非知识,他是一种比知识更本质、更究竟的境界。再次,禅可以改变我们的生活。我们一般人自生下来之后一直受潜意识的影响,追逐外在的物欲,最终导致封闭了我们的智慧。而“禅,这个神妙的东西,一旦在生活中发挥功用,则活泼自然,不受物欲牵累,到处充满着生命力,正可以扭转现代人类生活的萎靡。”但并不是说禅要否定生活,他“超越了这些五尘六欲,企图获得更实在的和谐与寂静。一样的穿衣,一样的吃饭,有了禅,便能‘任性逍遥,随缘放旷,但尽凡心,别无圣解’。”有了禅,不仅可以扭转人的生活态度,脱离沉沦,更可以即生活而高于生活。再次,禅是自然而然的。“用慧眼来看,大地万物皆是禅机,未悟道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悟道后,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但是前后山水的内容不同了,悟道后的山水景物与我同在,和我一体,任我取用,物我合一,相入无碍,这种禅心是何等的超然。”禅要破除异化的自然,与人对立的自然。最后,禅不离幽默。“悟道的禅师,不是如我们想象中一般的枯木死灰,真正的禅师生活风趣,更具幽默感”。他们何以能有这样的魅力呢?因为“在他们的心目中,大地充满了生机,众生具备了佛性,一切是那么活泼,那么自然,因此,纵横上下,随机应化,像春风甘霖一般地滋润世间”。
星云大师还谈了我们如何行禅,因为禅更注重实践,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获得禅,证悟禅。星云大师讲了这样四步来行禅:用疑探禅、用思参禅、用问学禅、用悟证禅。禅学特别注重怀疑的精神,所谓“要有大疑,才能大悟”。有了怀疑用心去参,“用全部精神去参,并不是在打坐时才用心去参”,之后还要追根溯源的追问下去,一直到打破砂锅问到底,才能豁然大悟。但以上三个步骤并不是我们要追求的最终结果,他们只是方法,是步骤,最终的目的要是证悟禅,需要我们亲自去体证。“禅,不是口头上说,不是心里思,不是意中想,而是这一切的完全放下。”“用疑心参禅,用体会参禅,用问道参禅,终不及用平常心参禅。”证悟不是在生活之外去参禅,“禅最直接的方式,就是从生活去实践,衣食住行处寻个着落”。
总之,在星云大师心里禅是不离生活的,他本身就是生活,自然而然地遍布世间,遍布生活,生活之中处处有着禅机,处处可以证悟。证悟禅,要不假外物,要直扣本心,因为人人佛性本足,个个自具。我们要在生活之中,在衣食住行之间去证悟这个本心,破除凡愚的分别迷妄之心。
二、“禅”与现代人的生活
星云大师说:“禅只是一种生活,是大、是尊、是真善美的境界,是常乐我净的领域。”,“禅,是智慧,是真心,是幽默,是我们的本来面目,是人类共有的宝藏”。禅不离我们生活,但他有有别于我们的生活,他是我们证悟本心之后的境界,是我们的真心、本性显现出来的结果。禅“能令我们认识自己,所谓明心见性,悟道归源”。那么禅到底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样的关系?
禅的人间社会性。“禅,不是什么神奇玄妙的现象;禅,也不是佛教专有的。可以说人间充满了禅机,大自然无一不是禅的妙用。禅像太阳的热能一样,只要有心,到处都有自己的热能。”禅遍在一切事物之中,世间的一切现象之中都蕴含着禅机,当然人类社会之中也是如此,“禅不是少数人的,禅有社会性,是人间的、大众的。佛陀在灵山会上,把禅法传给了大迦叶尊者,但把禅心交给了每一个众生”。所谓禅的人间性,大众性是说禅在每一个众生之中,众生皆有禅心,就是都有成佛的依据和可能。正因为众生皆具有禅心,所以也便具有了彼此沟通的可能,甚至与事物、大自然沟通的可能。所以真正的禅者不会逃避人间,“永远活跃在社会的每一个阶层,在寒暑冷暖、荣辱苦乐、贫富得失、是非人我之中不动心。‘犹如木人看花鸟,何妨万物假围绕’,这是禅者人间的社会性格”。“真正的禅者,山林水边、陋巷闹市,不分僧俗,不计男女,人人可参禅,人人可问道,所谓‘一钵千家饭,孤僧万里游’”。总之,真正的禅者不避社会,不离人间,不过却是“生活里朴素无华,心地中统一归真”。星云大师总结说,禅的这些种种善性都有助于我们当前的社会生活,“今日人间社会上,流行着不少的病态,如:紧张、功利、自私、狭窄、暴力,急需禅者安详、放下、大公、宽广、空无、慈悲的良方来对治”。
禅的时空普遍性。“所谓禅,如‘万古长空,一朝风月’。在禅里没有时间的长短,没有空间的远近,没有人我的是非,刹那之中有永恒,一念之中有三千。心中有事虚空小,心中无事一床宽。”修禅的人对于时空有着深入的体悟。修禅者特别注重开悟,“因为禅者一悟以后,就能泯灭时空内外、自我对待,其实内外、对待,实皆一如也”。悟不是要消亡时空、对待,而是要悟到时空、对待的本质不过是一如的显现,这种显现并不是不存在,一如的本性就在这些时空、对待之中。所谓的时空普遍性也就是讲,“在时空里完全法界一如”,法界遍在时空,“石头希迁的‘未到曹溪也不失’,惟宽禅师的‘道在目前’,都是说明禅的时空是普遍性的”。
禅的自我规范性。修禅者都注重自尊,在禅者的世界里佛、魔都没有自我重要。这种自尊并不是自我为中心,而是强调一种修持的自我担当,就是说成佛参禅都是自我的事,即使是佛祖也不能代替我,也不能对于我的参悟有什么帮助。这点也许有助于帮助我们唤醒自我,在这个过度依靠别人、迷失自我的时代里。禅者也非常注重自我的规范和约束。自六祖、马祖、百丈禅师建立清规以来,很少有不守清规的。禅者注重生活规范,从不惹是生非,这点尤其有助于我们当前的生活。
禅的生活实践性。星云大师说,六祖慧能就是一个从生活之中修行有成的人,“慧能大师八月舂碓,亲自作务,实为他进入悟道的不二法门。离开了生活,固然没有禅;离开了作务更无法深入禅心”。不仅禅在社会、人间,更在生活作务之中,要想悟道,必须深入生活,深入生活的作务之中,才可能深入悟道。星云大师批判了现代人那种追去感官刺激,过度追求物质享受的现象,他说真正的快乐应该是彻心参悟禅机。今日生活处处充满苦恼,众生烦恼心不断,要对治这些,就应该“实践禅者自我淡泊的生活,实践禅者服务喜悦的生活,则当下就是一位真正的禅人了”。星云大师不无鼓励之意。
为什么禅能有如此之多的妙用?首先在于禅是究竟的世界、究竟的领域、究竟的生活,而且这种究竟的禅并不外在于世间之外,不外在于我们的生活之外。所以星云大师特别强调了禅的社会性、人间性,因为这是修禅的一切起点,甚至也是修禅者所应处的终点。所谓起点是说是说修禅者必须认识到禅机处处存在于我们生活之中,存在于我们的社会之中,世间之中,而不应该脱离世间别处求禅;所谓终点是说,修禅者要最终的开悟也在世间、在人间、在社会,而不是在别的什么地方。因为禅的遍在一切,所以不管是永恒的时空,还是我们感知到的时空都有禅的存在,修禅者所要悟到的是通过我们感知的时空去体味永恒自在的时空,但是这种体味本身就在我们的感知时空之中。修禅者并不向外求,因为开悟是开悟自己,开悟是自我开悟,都是向心内的佛性求,所以修禅者有时甚至喝佛骂魔。修禅者的自我担当,自我尊重最终都要实践在生活之中,佛教是一种实践的宗教,我们要在生活之中去参禅、悟禅,也只有在生活之中才能深入参悟。
三、小结
星云大师认为禅是我们的真心,是我们的佛性本心,也是究竟的境界,究竟的领域。前从后一个方面来说他遍存于一切世间、遍存于一切事物和社会之中,世间与生活之中处处蕴含有禅机;从后一个方面来说他又遍存于我们每一个众生之中,我们每个众生都有参禅的根机,都有开悟的可能。他甚至从否定的方面强调禅与世间、人相即不离的特性,世间之外,生活之外别无禅。从禅遍存于世间、人间、社会的一面,星云大师肯定了生活对于修禅者的重要性;从禅遍存于一切众生,星云大师极力强调修禅者的自我担当与尊重。(作者系四川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哲学及其经典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