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禅学 > 读书交流 > 心得感悟 >

破六识案例研讨之六

源自:禅吧网 作者:禅吧网

 
    LY:先分享一些最近非常受用的作者的话:
 
    人体由本心、能体和肉体三部分组成。如果我们把肉体看作实体,意识看作实我的话,那么能体就可看成是虚体,而本心就是虚我或自心。
 
    修行的过程,就是“主体”通过层层剥离所附着的“客体”,由肉体超越至低频能体、高频能体,并最终直至赤裸裸的“自性”展示的过程。
 
    “自心”进一步向“下”投影或起用的方式就落于“见、闻、觉、知”的范畴了。如果它作用于“心脏”,就有感知的功能;作用于大脑,就产生“我”的概念或“意识”,能进行思想,拥有智慧;作用于眼、耳、鼻、舌、身,就使人体的这些感官有了相应的分辨色、声、香、味和触的功能。
 
    我们可以在实证中这样来把握第七识:它是以第八识中的见分为根而幻生的一种“我”相,因为执持八识的见分为实有,导致所幻的“我”相日益强化,从而形成了一个大大的、无形无相的自我;与第六识相比,它在肉体的存在点位于中丹田,一经释放可以遍及全身,也可超越肉体的空间限制;它具有“知”的功能,能够了别形而下的世界;通过训练,也能具有调用不同能体或能量的能力。
 
    打坐、持咒、觉察。作用中体会作用的主体。如此而已,直至明了。
 
 
    最近才感受到作者书的第一篇应该是重中之重,是后续一切操作的基础,原来草草读过的地方都会成为后续见地和功夫上的盲点。什么都不做,能把图1.1弄明白了,形而下的原理应该都没问题了。“不识本心,学法无益”,祖师诚不欺人,原来一直都是自己骗自己,还好有作者的书和此精读小组的大家互相督促,先从不自欺做起,老老实实做功夫。
 
    之前破六识的分享,BY兄批评我不认真,我自己也很奇怪,我说的都是我的真实体会。后来才发现原来是第一篇根本没读明白。作者在第一篇中特地将人体分成本心、能体和肉体,以及提出“在作用中体会作用的主体”,至少是见性之前的基本功课。
 
    个人体会破六到破七,主体七识都是一个,只不过是其在不停的回退,回退的同时会带来身心上和境界上的变化,所以因个人与个人之间先天后天的各种不同而会产生多种多样的经历。但正是在这多种多样的经历和变化中去操作去持咒,在持续的作用中找到那个作用的主体,返观操作虽是捷径但真正的返观操作难之又难,老实持咒就成了日常的功课,机缘到了也许任何时候都能体证到主体。
 
    在作用中分清能知与所知也是功夫的体现,而能知的这个正是重重七识的化现,每一层的回退都是能知突破其所依赖能带的真实境界,退无所退的时候可能并不要先急着证入八识和见性,身边的人和事若仍会激起我相的化现,就表示还有深深的我执的能量团潜伏在身心中随时准备占山为王。
 
    肉体及其对应能体也是这个阶段的障碍,所以老实持咒真真实实是真功夫,持咒的这个和咒既不是咒音也不是咒所激发的能量流,这些都是在这个“知”的旁观下的所知。而这个“知”并不能去取他,或者说认一个“知”,十个有十个又成了新的执着的能量,还是作者的原话“作用中体会作用的主体”,“知”和所知是念念迁流的,但是能知又是真实存在的,因为他真实本心向下投影的化现,或者可以说是本心和肉体及能体结合所产生的功能。
 
    “见分”就是“知”,原来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就是建立在这个“知”上的,所有的一切都是能感知到的才是真实的世界,所以才会去看去观去关注,不停用的同时不仅深深的建立了这种世界观还形成一个大大的自我,只要有这个自我在,这种二元对立的世界观及世界就是恒常存在的,一旦体会到了其只是本心的一个方面而已,这种世界观自然没了立足之地,“知”自然不会成为作用的起点,也算是对本心有了一定的认识,不再被二元对立的世界所迷惑,至少不再自欺。
 
    以上是个人最近的一些心得体会,在此非常感谢各位师兄和前辈的督促!也很感谢我的身边人,时时刻刻来验证我到底是不是真修。定当继续努力不负众望!
 
 
    BY:感觉是逻辑加一部分感觉,不是真正清楚第七识。
 
    LY:请您明示!
 
    BY:只是品你表达的感受。在表达完持咒以后的文字对“知”有推理的成分。仅供参考。
 
    另外你的知是特指七?知和觉是什么关系?我没有问题了。
 
    LY:可能当下身心状态并不是最好,但是确确实实都是我的真实体会,是一直折腾来折腾去的真实体会。
 
    这里这个“知”应该涵盖了师兄说的“知”与“觉”,没有特地去细化。
 
    BY:我的意思是对作者所说的七识的体认,因为在这个地方最容易吃亏。
 
    LY:“自心”进一步向“下”投影或起用的方式就落于见、闻、觉、知。
 
    BY:那建议还是分一下为好,因为如果清楚了觉的起处,对七识自然清楚。感觉你现在是起来的,而且是从身外向身内或者心内品的状态。
 
    你是从心里往外看,还是从外面看心里?这里可能还是要慢慢习惯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当下状态比较好。还有出问题一般都是在细节。如果是似是而非,到了作者面前,一问细节,往往都答不出来。
 
    LY:此处并不是通过看了以后来表达的,“‘见分’就是‘知’,原来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就是建立在这个‘知’上的,所有的一切都是能感知到的才是真实的世界,所以才会去看去观去关注。”而是在操作中体会操作的主体,持咒是最稳的操作。
 
    BY:比如对超越六识特别清楚,就应该具备把别人带进本地的可能性。如果还不具备这样的能力,还是要谨慎。就是对你这个以后的表达有疑问的。
 
    还有把见分等于知,需要把见分的定义所指明确,因为唯识里的见分是有所指的,这个还需要请教X兄或者K先生。
 
    LY:您现在能不“看”么?
 
    BY:和以前的看不一样。好像只能看到我现在和你表达的。
 
    LY:不“看”会怎样?
 
    BY:也就是这样吧。品你的文字脑袋比较紧,心里比较堵。
 
    LY:为什么要“品”?这个品是“知”还是“觉”?
 
    BY:你的问题太多了,感觉不在状态里,你还是慢慢歇下来可能会好些。
 
    LY:好吧,静候各位师兄和前辈!
 
    BY:不能玩文字游戏,只能讨论当下的状态,然后基于状态再贴标签能稍微靠谱一些。叫什么名相不重要,问题是状态是否符合作者书中的名相所指代状态。这个很重要。对觉和知,作者所指都是非常清晰的。
 
    大家今年都进步不小,可能你还是要耐心的看清自己,再慢慢看清别人的表达,应该收获大于提问。
 
    对最后的心相(本心)应该是体证才是真实的,而不仅仅是理悟;还有如何确认所证就是本心,这个需要慎重。
 

标签: 破六识  案例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京ICP备13010706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4900号

食品经营许可证:JY1110817110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