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吐气法的心得与体验分享辑录
源自:禅吧网 作者:禅吧网
ZL:个人体验是:舌抵上颚时,总是打嗝,练习结束后,心里比较舒服、愉快,心里面的“压力”明显减小;舌不抵上颚时,能把体内密度大的能体带出去,身体比较舒服。
WFG:现在每天的吐气训练集中在坐上,还有持心经的过程中、晚上入睡前的时间。
我自己的体会,入睡前侧卧的姿势更容易体会到能量的运动,尾闾处有细密的振动,有胀感,随着气尽但是依然保持吐的势能,尾闾处的振动和胀感加强,中丹田的“流”也会冲得更强烈。有热流升起来冲击头顶,障碍处还是在腰的位置,暂时过不去。
坐上时吐气练习,就是尾闾到腰下这一部分有振动和胀感,没有其他的体会,吐气法之前没有强化练习,所以也是刚刚开始加强训练。
XXN:
体验1:持咒时同时吐气(净土咒)时,明显感受能量从中丹田上升。持大日如来一时同时吐气,中丹田振动感强烈。再全心把觉放在咒中,意识不启用分辨,会感觉周围事物和肉体的界限开始变得模糊。之前是以肉身为参照对象观察世界,全力从心透出后肉身及意识的存在感越来越弱化,失去此参照物的外部世界随之变得模糊。感觉再加强力度继续下去,原有的世界即将瓦解粉碎。在这个状态下,自己可以分一点心在旁边观察,但是时间很短,很难立住。
体验2:持大日如来一时感到能体为裹住身体的圆球体。此时感受中丹田的心,是空的(展到身外了)。持心经保持这个状态,咒音起处在中丹田,音发出后有回音及反射回来的感觉,反射物不是墙壁(持咒时周围环境模糊感),而是圆形外场的内壁(能体?外展的心场?)。当咒音触到反射物边缘时的感受是心感受到咒音。因此判断圆形外场是心场的外展。
持咒过程为:
1)起,中丹田(心在肉体的存在点)起咒;
2)出,通过口(有形部分)和心(无形部分)散发;
3)受,延展到外在的心场并被心接受到(无形部分),通过耳和身体其他部分(有形部分)回受到中丹田的心。
ZYX:吐气能带动能体,在吐气时还容易进入清静状态,从2005年来一直用吐气法持“心经”至今。早期吐气带动的能量的展现是中丹田,随着功夫的提高展现从命门起来,目前的展现是从尾闾起及全体起来。
本人身体原来是一个五脏六腑都有病的状态,通过持咒和吐气法现在身体健康了,本人也感觉到肉体已上无限下无限状态(但还有密度差)。
ZB:我对吐气法的理解和体验。
A、如何吐气:将注意力从外界转移到体内的能量生灭变化,自然地呼吸,入静后会感觉不到平常的呼吸,而是呼吸与体内的能量对接上了,成为一个整体。
B、一次吐气的体验:意识关注中丹田持咒吐气,当持咒和吐气都成无意的自然后,发现能量是从中丹田某个部位出来的。我这个部位一开始是紧的,放松后感觉心开了点,那里的能量能更畅通的流出来。
C、自己吐气的局限:我在中丹田持咒结合吐气,能感觉到胸部发热,中丹田会有一股热能冲上头部,但对这种能量的起处和前沿都没有感觉,当然对融入其中也还没有体验。另外还分不清心能和肉体对应的能体部分。
SMZ:关于吐气法,以前仅是随着老师的咒音持咒间隔,呼吸层面感觉更多一些,能量层面的体会很少,因为之前练过瑜伽,我基本用的是腹式呼吸,所以Z阿姨和Q前辈时不时地提醒我用吐气法时,尽管我不得要领,就以为是不喜欢,也不知道问,以为自己懂了,会了,真是傲慢呀,直到大约两个月前KJ前辈来郑州,指导我演示了一个感受能量交换的动作,就是在放松盘坐的状态下,双手放在后腰的位置上,感受呼吸停顿时,下丹田或尾闾处能量的一张一合,做了才知道,这才是书里讲的吐气法。后来打坐时觉察到,吐气法可以让身体很快地放松下来,尾闾处是能量的起处,也是咒音的起处,感恩KJ前辈,感恩Z阿姨和Q前辈,同时也忏悔自己的傲慢。
LLJ:
1、“呼吸”是传统修行中的核心方法,也是《阿含经》中佛教授的修行方法。但是关于此法的修行最核心的秘密却是多年来没有人明确表达。
2、作者的“吐气法”揭示“传统呼吸法”中没有明确说明的“核心秘密”,即只关心吐气,不关心吸气,气吐尽之后依然保持吐气的趋势,直至自然吸气。其中的“气吐尽之后依然保持吐气的趋势”是密中之密。这种方法在印度的瑜伽中还隐约地保存着。
3、吐气时调动的体内的能量是“灵能”层次的能量,灵能是法界透过命门直接潜藏在肉体内的最高层次的能量之一。灵能被调动后,身体会出现变软的情况。
4、吐气时要向内关注自己体内的能量变化,特别是关注能量的前沿是一个要点。
5、吐气持咒会有更加好想象不到的结果,但更重要的是关注体内的能量变化,其中尤以关注“心上的(能量)变化”为核心。
6、吐气法和持咒法既是正式修法,也是方便修法。即可以随时随地练习。
SLJ:我对吐气法的理解与体验
按照作者的方法,吐气法的要点有两个:一个是,在练习的过程中保持姿势不变,如果坐着练就始终坐着,躺着就始终躺着,直到练习结束。二是体会吐(呼)气尽时体内能量的升起。当能够体会到体内能量升起时(某些部位发热或振动),注意在从下次吸气的时候要保持住这股能量,不要让它掉下来或失去感觉,然后接着吐气尽时再强化它,使其逐渐上行。
从我操作的体验看,曾经有一段时间吐气练得比较多,开始练习时,最先有感觉的是命门,可能是体内寒气比较多,命门最初的感受不是热,而是寒。咨询作者后,知道这是在排体内的寒气,一段时间后,命门就开始热了,再后来,吐气时除了命门发热外,中丹田也有反应,但后来吐气练得少了,对这股能量逐渐上行的体会不是很明显或很深刻。
这里顺便谈一下持咒和吐气的结合,作者在书中讲:练吐气法时,气吐尽时的重点是体会身心深处的反应,其实真正的持咒正是这个时候、这个位置进行的。关于这段话,我通过请教作者后,结合自己的体会,可以这样理解,就是在吐气感觉到能量起来时,比如命门、中丹田热了或振动了,那么这个时候若持咒的话,就应该在热或振动的这个位置作为起处持咒,这可能就是吐气和持咒的结合。
SDY:
1、我认为的吐气法的要点:
1)舌抵上颚
2)保持姿势不动
3)对止息后的体验
4)对咒音起处的体会
2、吐气法的实践体验和心得:
1)开始时方便的话可以出声,感觉出声更能进入持咒的状态,待能量起来后(主要是后背或者是腰部开始变温热后)可以默念,这个步骤对于我比较适合。
2)尽量的一口气持一遍咒,自然的持咒过程中中间的每个音可以拉长并体会每个咒音的不同感受,感觉像净土密咒的每个音都是对应不同身体位置。
3)还可以把咒音从中丹田内部持起,当出声时能感觉到嗓子出声音的同时,中丹田也有震动的感觉,不是很强烈。
4)以上两种持法还不能区分出哪种更有效。
5)吐气法练习过程中有一次模糊的感觉到了好像目前的状态下后面还有东西,但只有一次。
6)另外个人实验后在公共场合练习吐气法,基本对周围没有任何影响,可以比较方便的练习。
3、阅读作者关于吐气法论述的心得:
1)吐气法应该是一个很重要的大方便。
2)吐气法过程中要把握一些的细节,这个很重要,例如:舌抵上颚、姿势不变,止息后的体验,对咒音起处的体会。
3)细心体会应该也是一个重要的方便,应该有助于觉察能力到提高,也是自己提升的方向。
4)另外个人体会,如果睡前用力练习吐气法对入睡有一定影响,发现后我基本是持咒入睡,不再用吐气法了,但起床时用是没有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