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禅机 > 生活禅悟 >

【禅与企业】以禅文化如何改善企业管理的对策

源自:禅吧网 作者:禅吧网

    六祖慧能大师在《坛经》中曾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似求兔角”。事实上,禅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生活中处处可现禅,而且禅宗思想只有落实到日常生活才更有生命力,更能惠及众生。对此,自然科学家、香港理工大学前校长潘宗光认为,“佛教不是一种单纯的信仰,而是一门深奥渊博的哲学,仅仅空谈信佛还不够,还需要多方面恒久的实践,很值得我们去探索和深入学习”。禅宗是佛教的一个重要宗派,它以“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为宗旨,强调要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不舍道法而现凡夫事”,提倡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修行,与现实联系紧密。企业是社会经济运行的最重要主体之一,企业管理也是实践禅宗思想的重要场所。历史上,佛教与企业家渊源流长。据《过去现在因果经》记载,释迦牟尼刚成佛,从菩提树下站起来,即授二位商人三皈依,商人是佛陀最早的皈依弟子,佛陀并为经商制定了许多经营规范。现实中,有许多企业家信佛修禅,并运用禅文化管理企业,取得了良好的管理效果和社会反响。本文即试着分析禅文化改善企业管理的意义、可行性和对策。

一、以禅文化改善企业管理的必要性

    第一,有利于实现企业基业常青。当前部分企业丧失道德底线,以致出现了毒奶粉、瘦肉精、染色馒头、地沟油等食品安全事件,不仅伤害了消费者,也给企业带来灭顶之灾。禅学中的“信仰、因果、良心、道德”的理念有利于提高企业主做人之道,让“企业家流着道德的血”,塑造企业坚守责任、慈悲奉献的公益形象,提升品牌美誉度。禅学“四摄法”—布施(讲奉献)、爱语(互敬互爱)、利行(成就别人)、同事(同心协力),“六合敬”—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见和同解、戒和同修、利和同均等思想,有利于企业内部构建良好的劳资关系,让员工团结一致、努力工作回报企业。禅学“诸行无常”、“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有利于形成企业不断创新创业的动力和压力,进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基业常青。

    第二,有利于优化行业竞争秩序。有数据显示,当前,由于企业间不讲信用,互相拖欠货物,构成连环债链的资金总额达3000到4000亿元。市场经济的本质是竞争经济,但竞争不是企业的目的,竞争也不能不择手段。现代商业竞争进入了竞合时代,强调企业间合作双赢胜于竞争单赢。竞合战略相对于传统的对抗型竞争战略,可以分摊高昂的研发成本,缩短领军企业的研发时间,集成各种核心能力并产生更大的协同效应。禅宗“此有则彼有,此生则彼生,此无则彼无,此灭则彼灭”的“缘起”思想,以及“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因果”思想,对竞争做了生动诠释:如果为了谋利而勾心斗角、违法乱纪,则自己必将痛尝苦果,或陷入同行不正当竞争中,或为监管部门惩处。运用禅宗智慧来看,“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没有财富永远是自己的,也没有永远的胜利与失败,一切皆是缘聚缘散而已,以慈悲、友爱、和合的心态去从商,将会有效减少不正当竞争行为,鼓励企业间合作,从而有效地优化行业竞争秩序。

    第三,有利于推动社会和谐建设。当前,国家正在倡导建设和谐社会,既包括了人自身“本我”、“自我”与“超我”间的和谐,也包括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还包括了人与自然间和谐。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的分析报告指出,2005年至2009年,超过八成的中国企业家认为自己承受很大或较大压力,其幸福感呈逐年下降趋势,许多企业家丧失了人生目标、需要经常看心理医生。禅的道德修养就是要人们去除“人我执”、“法执”的迷雾,彻见清净圆明的自性,以达到自我身心的和谐发展。四祖道信大师提出:“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德总在心源。”一切境界源于自心,和谐须从心开始,从内心深处寻找根源,才能创造和谐。企业成员自心的和谐,会推动员工之间的和谐,企业与社会的和谐。如在企业中实施“六和敬”策略,重视社会责任,处理好眼前利益和长远效益、企业“私益”和社会“公益”的关系,首先可以让佛法安慰自己的心灵,寻求到人生的意义,重新获取幸福感;可以让员工与企业家之间和谐共荣;可以通过保障消费者权益、重视商业道德,使得企业与顾客、与竞争者和谐共生;可以通过自觉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等措施,让“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建设落到实处。

二、以禅文化改善企业管理的可行性

    第一,宗教文化调节经济秩序的先天优势。物质生产是宗教活动的基础,反过来,宗教文化又对经济活动产生了重要影响。以基督教为例,“通过职业劳动的成功来增添上帝的荣耀”是基督教文化中的重要信条。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1905)中认为,清教徒富有进取心和冒险精神、并崇尚节俭和勤勉生活方式的思想是推动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条件。马丁·路德通过宗教改革,创造了“上帝安排的任务”的“天职”观念,塑造了德国人认真、严谨的职业精神:将世俗工作视为神圣,并以最神圣的态度去从事世俗的工作;尊重自然形成的分工与合作,并安心本职工作。正是依靠态度严谨、合理分工的职业精神,德国企业的产品质量达到了世界顶级水平。以佛教为例,“自利利他”则是衡量人生价值的重要标准。如《菩提行经》中“我于今生中,凡所作为事,要在于利他,彼无利非爱,定获罪无疑”,又《大宝积经》中说“有所为作而不中舍”更是提出了工作必须具备敬业精神。由此可见,佛教禅宗“明心见性,直指人心”,通过信徒的实践落实,具有调节经济秩序的先天性优势。

    第二,佛教禅宗蕴藏着大量管理智慧和管理经验。佛教作为一个宗教实体,管理着僧众、寺院和寺产,需要与信众、政府联系,这就决定了佛教必然有相应的管理思想、组织和制度。从管理学思想来看,佛教经典里包含了管理教团、理顺社会关系以及治理国家方面的思想,如在《游行经》中提出以“七不退法者”管理僧众,在《长阿含经》中提出以“礼六方法”(父母为东方,师长为南方,妻妇为西方,亲党为北方,僮仆为下方,沙门、婆罗门及诸高行者为上方)协调与社会关系。从实践来看,自从马祖、百丈创立禅宗丛林制度以来,禅学在管理寺庙中逐渐积累了大量管理实践经验。寺庙在方丈之下有24个序职、24个列职、24个杂职,一般寺庙设有4大堂口、8大职事,分工明确,纪律严明,各司其职,责任到人。国际管理大师德鲁克认为,现代管理=管理科学+管理哲学=法治管理+人本管理。禅宗“六和敬”管理制度,既包含了管理科学和管理哲学,又包含了法治管理(“以戒为师”)和人本管理(“众生平等”)。这种禅宗管理体系保障了中国佛教历经千年流传至今,也饱含着大量成功管理的实践经验。

    第三,国外企业运用禅文化改善企业管理的成功实践。管理大师彼得·圣吉有个理念:“三流管理者学管理知识,二流管理者学管理技巧,一流管理者修炼管理心智。”企业管理最重要的是人的管理,而人的管理就是心的管理,而禅宗又名心宗,讲究明心见性,禅的智慧就是心的智慧。禅与企业管理天然契合,以禅文化改善企业管理具有先天性优势。日本于上个世纪50年代在企业管理中大力引入宗教文化,有20%-30%的大企业信奉稻荷神,其他中小企业一般信奉与自己的行业相对应的主神,禅学智慧被广泛引入企业管理中,许多企业的管理层定期到寺庙禅修。实业家铃木正三提出“工作坊就是道场”禅修理念,提倡人们在工作中磨炼自己的心性,会使修禅与事业相得益彰。有“日本经营之神”之称的松下幸之助甚至提出了“管理禅”概念,从而将一间小小的电器作坊经营成了世界的顶级品牌“松下”。日本企业在管理中大量引入禅文化,对企业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企业间倡导互利双赢,主张协调,善待员工;员工团结、忠诚,努力回报企业,日本经济腾飞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管理改善所带来的竞争力提升 。在中国台湾,以“禅与管理”为主题的研讨是企业管理的热门话题,如“禅修对企业领导之意义”、“禅与管理”、“企业经营的禅式无方位全观”、“禅带给企业新的活力”、“如何藉由禅学的精进,培育管理的智能”等等,吸引大量企业家学习并引入管理实践中。

    第四,我国企业管理借鉴禅文化的现实需要与初步探索。首先,企业主、员工信佛人数日益壮大。《2010中国佛教蓝皮书》统计显示,目前中国佛教信众总数约2亿,包括三类:精英阶层,人数不会超过数十万,潜力十分强大;实力阶层,主要由企业界的大大小小老总构成,人数有数百万之多;草根阶层,主要是城市平民和农村农民,人数超亿。另据南京市企业的抽样调查显示,58.6%的企业员工对“鬼神、风水、星座、占卜等超自然力量”问题持相信或“信则有”态度,12.4%的员工信仰佛教。其次,大部分中小企业存在人性管理缺失、员工待遇差、发展前途缺失等管理问题,面临着管理革新的迫切要求。而我国民营企业家群体中信奉佛教的人数不断增多,并且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将其导入企业管理中,已经初步涌现了一大批“佛商”。为了满足企业家的禅修需要,许多寺庙、佛学院开办了企业家禅修班,如江西东林寺企业家念佛禅修活动累计举办8期,2009年广东南华寺“思八达”第二届“宗教智慧总裁研修会”吸引了七百多名国内精英企业家参与,2011年30余位浙商参禅少林寺,反映了企业家禅修的市场需求极大。

标签: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京ICP备13010706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4900号

食品经营许可证:JY1110817110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