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禅机 > 生活禅悟 >

修在我心 行在平常

源自:禅吧网 作者:一易行者


本文是一位毗卢禅行者的学习笔记,对毗卢禅体系的修行道路进行了梳理。小编认为作者对能量的认识很有意思,例如这段:
如此看来,修行好像很简单,似乎就是跟能量打交道,打怪升级,逐渐把低频能量置换成高频能量,但细思之毛骨悚然,这意味着忽然有人告诉你过往你认为的立身处世的依仗都是假的,借用《金刚经》中所说就是“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
文中的杨师指杨海鹰老师。供希望了解毗卢禅体系的读者参考。
 
2020注定会是历史上千载难逢的一年,疫情让我们的工作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很多事被迫停下来,但居家的日子里也有了很多时间去做喜欢的事情,在实修世界注册以后,一有时间就认真阅读上面的文章,差不多已经看过了上面所有版块自己有权限看的内容,在坚持日常功课的同时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了一些佛学、禅修方面的书籍和文章。值此年末之际特将一年来在见地和实操方面的所思所想、所感所获做一个系统梳理。
 
明理篇
谈到修行,什么是修行、为什么要修行,修行的对象的是什么,修行有哪些途径和手段、修行的根本目标是什么等课题自然应是其应有之意。

什么是修行?带着这个问题专门查了修行的出处,出自《庄子·大宗师》:“彼何人者邪?修行无有,而外其形骸。” 简单来说,就是把我们错误的见解、观念、言语、行为纠正过来,无论通过何种方法,只要能达到这个最终目的,就都是修行。按照杨师的说法就是修正和行持,不断用正确的原理和操作来修正自己错误的、有限的观念以及行为,同时不断地去行持正确的原理和操作,在反复“修”与“行”中,渐渐构建起对生命完整的认识,对世界实相的认知,对身心变化精微的认知,如此循环往复,渐次进化自己的肉体,渐次明朗真正做主的那个东西,不断逼近生命的真相。

知道了修行的概念,自然会有“人为什么要修行”的疑惑,或者要问既然是要纠错、纠偏,那正确的东西或方向是什么,杨师所说的真正做主的那个东西到底是什么。这其实就回到了人生终极三问:我是谁?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是任何一个想要探索生命实相的人都要面对的课题,而对任何事物的研究都要抱着科学的精神,修行也不例外,科学精神的核心就是探讨、怀疑和平等,也就是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而既然要修行,要修正和行持,那首先就要对人体有个客观的认知,以一个科学的态度探索人体的构成。我是谁?我觉得任何一个对生命抱有好奇的人都会去想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的生命真的就等同于这具可视的肉身吗?”,而现代物理学已经给出了否定的答复。20世纪初的量子学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已经证明物质即能量,物质和能量其实是同种东西的两种显现,在特定条件下两者可以相互转化,物质和能量只是以不同的频率振动着,而我们感官所能觉知的物质,只是在极小空间中高度浓缩的能量。振动频率越高的能体其密度越小、越精细,所占空间越大,而振动频率越低的物质密度越大、越粗重。高频能场包容了所有低于它的能量空间,并自然渗入其间,物质和能量就如同一个渐次连续体的两极,而我们所在的这个世界是一个振动频率低、比重大的物质世界,相应的我们的肉体的察觉力就非常局限。人通过眼、耳、鼻、舌、身来感觉,每一种感官都只能感觉到非常有限的振动频率段,比如耳朵的可听范围是每秒16—20000赫兹,眼睛只能识别红尘黄绿蓝靛紫这7种振动频率范围内的颜色,而在紫色之上振频更高的紫外线以及在红色之下振频更低的红外线我们的肉眼都无法看见。但我们察觉不到的事物不意味着不存在,在大到物质世界、小到一具肉体之外存在着振动频率更高的广大世界,我们将其称之为灵性世界。一句话,世上所有的东西,不论是固体、气体还是液体,不论是有形还是无形,都是一种能量的表现。

具体到我们单个人体,身处世间,顶天立地,头上顶着高层次的灵性世界,脚下踏着物质化的实体世界,灵体和肉体兼而有之,本质都是能量,差别只在振动频率不同而已,频率高的无形,比如思想、意识、感觉;频率低的有形,比如肌肤、筋骨、血肉。因此,一个完整的人体实际上由三部分构成,即最原始的生命原创力,我们称之为自性本体,由与主体和肉体对应的不同频率的能体组成的复合能量场,我们称之为能体,以及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肉体,这就是三位一体的生命观。

携带着自性本体能量和累世业的灵能在精子与卵子结合一瞬间入驻到受精卵,随着一声啼哭一个新生命诞生在这尘世间,这具肉体就如同一个杯子,将宇宙这个原始能量与自性本体隔离开来,但两者本质完全相同,然而身在这三维二元化的物质世界,加上受累世业力的影响,以及这一世社会家庭方方面面的影响,会面临种种挫折、困境和不如意,但肉体五根可觉范围有限,为了保护自己本自清净的我基于有限的经验逐渐衍生出了逃避、嫉妒、报复、压抑、迎合等种种防御机制,外在就表现为自我优越感、毫无耐心、不肯妥协、不能信任、先入为主等等,这些情绪、思想、意念都是一层层低频能体,使得我们本来干净的自性本体外面笼罩了厚厚的屏障,我们与本心逐渐失去了链接,带着这层层面具生活在这世间,以我们自认为安全的形象,戴着这诸多频次能量形成的有色眼镜来看待和应对自己以及这个世界的人、事、物,以苦为乐,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应对模式逐渐成为了一种惯性和习惯,陷入到一种自我加强的循环中,原本中性的经验会被强化成带有价值判断的信念,于是有了善恶、好坏、对错等二元思维模式,为了维护自我塑造起的这个形象殚精竭虑,经常陷入对过往的思虑、未来的担忧中,无法好好地活在当下,及时享乐,我们也渐渐忘记了自己的本来面目,而将幻化出的这个“我”当成了“真我”。而修行的目的就是借助一系列方便层层回退、突破能障,打破原有的思维惯性,最终实现与自性本体重新链接,找到“真我”,回家的过程。

如此看来,修行好像很简单,似乎就是跟能量打交道,打怪升级,逐渐把低频能量置换成高频能量,但细思之毛骨悚然,这意味着忽然有人告诉你过往你认为的立身处世的依仗都是假的,借用《金刚经》中所说就是“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名利情统统都是一场梦,而你要从梦中醒来,还要把避免以后再做这种梦的所有潜在风险全部消灭,把自己豁出去就为了去寻找那个目前你看不见摸不着察不到叫做“本性”的东西,无异于人世间最惊心动魄的豪赌,一层层剥离置换能量的过程就是一次次再生,但囿于前世业力、这一世的机缘和功力等诸多因素是否能涅槃仍是个未知数。所以说修行是人生的一种选择,是需要认真对待的重大人生课题,最重要的就是是否真正具足修行的愿望和修成正果的决心,也就是信、愿、行。其中,信是修行的首要前提,由信生愿,由愿生行,没有信,一切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正如杨师所言:信不需要道理,信本身就是道理。当然所谓的信一定是正信,而不是迷信,是在明理、正知正见下的信,而正信本身就是一种高频能量,会给我们的修行带来莫大的助力;愿是一个人的初心,是修行之本,愿力的强弱在个人外相上的体现是坚定性,而不是急迫性;行则将一切落到实处。

明了了修行的因缘,还需要知道修行的入手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那么解冻的过程也自然非一日之功,破冰、融冰、除冰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句肉体让我们逐渐迷失了自我,所以要找到回家的路也就要从肉体入手,用道家的说法就是“借假修真”。有了切入点和方向,接下来就要去实操,修行要想持久的坚持下去一定是见地和功夫皆不可偏废,或说明理和实操都缺一不可。佛到底证到了什么,在路上或者尚未入门的你我谁也不知道,因此修行之路也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只能先去尝试,有了经验,然后总结,重复验证,直至功夫到后逐渐清晰,这中间没有捷径可走。好在一代代先行者在尝试的过程中不断总结提炼、优化完善然后形成了系统化的方法论,为我们这些后进者提供了诸多可借鉴和操作的思路和方法,这些都可成为修行的途径和手段。按照杨师的毗卢禅体系,为了修行者的方便和对照进度,杨师有了六识、七识、八识的划分,但这之间并不是绝对隔离开来的,而是相互作用的连续振动频次能量体,同时将身体以及身体对应能量体的训练称之为“形而下”部分的训练,对主体以及主体对应能量体的训练称之为“形而上”的训练。

根据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是不灭的,既不能被创造也无法被销毁,但能量可以转换,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把粗重的、低频的、密度大的能量升华为精细的、高频的、密度小的能量,而贺金斯基于钟锤实验发现的“共振原理”为我们提供了升级的途径,那就是共振,即当两种有着不同周期的物质能量相遇时,振动频率强大的物质会使较弱的一方以同样的速率振动,而形成同步共振。应用到我们人体,这意味着共振可以在各个层次上将低频能体升华成高频能体,比如在细胞层面上将人体内堆积过多的自由基转换成为阴离子;在肉体层面讲高浓缩的肿瘤转换成密度较小的健康肌肉;在情绪上将比重大的痛苦升华成比重小的快乐;在认知上将负面的批判转换成正面的欣赏;在灵性上将意识从原本只认同有形的肉体提高到能感觉无形的灵体。因此各种修习方法所要解决的问题就要将借助一定的方法创造低频能体与高频能体共振的机会从而将低频能体置换成高频能体进而实现肉体的通畅和能体的空灵。因此我们有了吐气法、外圆功、持咒和心经等各种方便。吐气法是借助气吐尽的那一瞬间触及高频能量,外圆功则是通过离心运动,振频差实现低频能体与高频能体的置换,而持咒和心经则是直接与法界最高频的咒发生链接。
而要实现高层能量的补充无外乎节流和开源两种途径。

所谓节流,自然就是减少意识层面的过分损耗,比如降低甚至消除意识散乱和身心紧张,让低频能量逐渐减少,高频能量不断显露。在这个维度,其实我们时时刻刻都可以修行,去与高频能量“不期而遇”或“蓄谋邂逅”,行走坐卧间,生活处处可修行。打坐、持咒只是拿出特定的时间有意识的去与高频能量链接,而更多的功夫是在日常生活中。工作生活中时时持守正念,正念工作、正念行走、正念饮食......,全然的安住当下,逐渐减少低频能量活跃的机会,而让高频的正面能量不断表露,以共振的方式来带起并最终置换掉低频能量。在一言一行间去察觉自己的起心动念就是一个不错的方便和抓手,逐渐学会在身心改变的过程中体会、认识“谁在改变这一切”,也就是“作用中体会作用的主体”,慢慢的有意识的将一些潜意识变成有意识,察觉到后借助一定的高频振动将其置换掉,察觉—接受—改变,而不是察觉—批判—压制,但长期受二元思维的影响,这个过程中经常会走向另一端,比如面对同样的事物原来自己会生气,现在就告诉自己不要生气,其实这对修行并无太大益处,因为“生气”和压抑下的“不要生气”同样都是低频的负面能量,对于我们破除能障没有太大的裨益。类似的原本身心紧绷,但过度在意放松,其实就又产生出一个“放松”的意;对生活中的一言一行、起心动念要有感,但又不能抓住这个感;修行中要借助一定的规则和方法,但是又不能执着于这些规则和方法,要学会忘掉,如佛祖所言:“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日常功课中要追求进步但又不能贪着于一时的状态,等等等等,这之间“度”的把握需要不断在实操中去体会、去拿捏。打破原有的应对路径,不去对抗,而是不带批判的接受,让其自然流露,尤其是那些世俗眼中不良善、不被认可的东西,只有先将这些低频的负面能量暴露出来才有机会将其转换。但身处这物质世界,我们已经深深习惯了抓住一些东西,害怕空,所以忘掉比学会更难。同时,日常功课中尽量做到松身松心,因为放松下来才能看到整体,对杨师的“用心去品极致状态的细微之处,这是修行进步的窍门”有了切身的体会,因为这种状态下往往是与高层能量发生链接的地方,而当这种感觉和洞察越来越细微和敏锐时,见地和操作就越纯熟,“信”也会得到强化。

所谓开源则是通过借助各种机缘,增加与外在高频能量接触的机会。用好我们这一世的资粮,不论是天生极强的悟性、还是天生具备慈悲心肠,抑或有机缘接触上师,都可成为我们修行的助力,但不论外缘有多少,最终还是要自己去打怪升级、求取正经,所有的参照系最终都是自己,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在这个过程中,我觉得真正的外缘不是费尽心思去接近上位者蹭能量,或者借力能体层面的功夫帮自己打通拥堵,有则当然很好,无也不去强求,过分去外求反而会让自己的心无法收敛,不断发散的心如何能静下来,进而安、虑、得。在我看来,真正的外缘是要借着外在的众生去照见自己。人的想法或信念像块磁铁,会吸引相同的能量。喜欢负面思考的人,会吸引另一个有着负面信念的人,两个爱抱怨的人碰到一起,互相强化对人生的负面观点,这就是所谓的“物以类聚”,而浑身充满正能量的人吸引的往往也同样是阳光积极的人,这就是所谓的“同气相求”。所以当他人身上的某些特点让你不舒服、吸引了你的注意力时往往说明自身也具备相同的东西,比如讨厌别人清高,往往自己就是个清高的人。将他人视作洞见自我的一面镜子,时时觉察修正,逐渐提升自己能体场的频度,去照亮别人也就是自然而然之事。

正如王阳明先生所说:“山中之贼易治,心中之贼难防。”只有通过日复一日的功夫,从当下够得着的地方入手,渐渐从“行”过渡到“心”、从“果”过渡到“因”,敬畏起心动念,从修炼肉体最终过渡到对主体的追寻,缘流逐源、缘影逐本,层层后退,从渐修到顿悟,逐渐去除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趋于无我,最终与自性本体重新建立链接,然后遍证空性,实现与宇宙的合而为一。在这个过程中,不论我们目前处于什么阶段,首先都要欣然接受当下的自我,真实的面对,正视问题,才能有真正的改变,期间任何的变化都是过程而不是结果,所以这不异于一次寻宝之旅,每天都有新发现,每天都有新收获,每天都是全新的,在明确方向的前提下抱着开放的态度去尝试、去探索,回家多么的令人欢欣鼓舞。因此真正的修行一定是活泼泼的,而不是苦哈哈的,动起来、活起来才能有变化,如果反而变得整天佛言佛语,老气横秋,那只能说明还没得“道”,还停留在概念上。

标签: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京ICP备13010706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4900号

食品经营许可证:JY1110817110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