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禅机 > 生活禅悟 >

施保国:生活禅中的幸福观

源自:佛学研究网 作者:施保国

 
  自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梦论述以来,中国梦理念深入人心。当代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决定了中国梦的基本要义是追求人民幸福。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历程中,佛教生活禅也作出了积极阐释和发展,实现了研究范式的突破,即提倡解苦得乐、追求禅的意境、回归精神家园的幸福观。
 
  首先,解苦得乐。应该说,自佛教创立到完成中国化过程,解苦得乐是佛教的基本价值观,“一阐提人皆得成佛”!中国佛教协会原副会长、生活禅导师净慧法师提出的生活禅本意,即“将祖师禅的修行理念作为一种全新的、积极健康的、引人向上的生活方式加以提倡。这是佛教生存和发展的内在需求,更是社会大众寻找精神家园、落实信仰回归的迫切要求”。净慧法师为此而“做出努力”,虽一生经历无数艰辛和痛苦,却感受着其中的乐趣,被学界和教界称为“禅门巨匠”。
 
  净慧法师指出,只有对社会有一颗感恩的心,才能释解痛苦、感知幸福。社会要和谐,要正常运转,首先要求个体对宇宙万物缘起共生的法则有清醒的认识和真切的体会,从虚妄的“自我中心”观念中摆脱出来,树立起一种真诚的感恩之心。有了感恩的心,人的心量才会变得广大和宽容。有了感恩的心,人们才会想到要回报社会,回报大众。当大家都按照“感恩、包容、分享、结缘”这8个字去处事接物时,这个社会自然而然就和谐幸福了。
 
  其次,禅的意境。生活禅是净慧法师于上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强调把祖师禅的精神和人间佛教的思想结合起来,把传统修行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即“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生活禅几乎涵盖了出世法与世间法的全部。净慧法师对于佛祖生活的2500年前的生活状态很是欣赏。他说:“那是一个农耕社会,人们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那里的人们非常朴实,悠然自得,过着无争的生活。这一点让我体会很深,由是我想到了当下社会,竞争那么激烈,人们的心理压力沉重,活着不容易的感叹很多人都有,佛教肩负的担子还很重。”因此,佛教要根据现代人的根性,对传统佛教已有的那些贴近生活、鼓舞上进的教义与修行理念和修行方法作出新的阐释,建构禅的意境,使之与现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相适应。
 
  净慧法师将禅的精神和智慧普遍地融入生活,在生活中实现禅的超越,体现禅的意境、禅的精神、禅的风采,使之成为我们幸福的源泉。他说:“我们的生活到处充满着禅意与禅境,我们每个人本来都应该生活得非常轻松愉快、潇洒自在,但我们大多数人并没有这种感受,相反地,都觉得生活得很累很累。是什么原因呢?实在是我们的‘闲事’太多太多了,所以才觉得‘人间’没有‘好时节’。如果我们从生活中找回禅的精神,让生活与禅打成一片、融为一体,我们的生活便如诗如画,恬适安详了。”
 
  再次,精神家园。净慧法师用佛教“现代化”和“化现代”的统一来构建人们的精神家园。佛教现代化的目的就是化现代,佛教始终应有深远超越的眼光,慈悲摄受现代人,在适应潮流的同时引导潮流。正如净慧法师所说,“因为现代文明的繁荣只是一种幻象,人类的心灵仍然在盲目地流浪,佛法能引导人们走上离苦得乐的幸福之道,使之回归到精神家园。立足现代,立足当下,这应该是佛教永恒的价值目标。”对于佛教来说,在人们追求的世俗财富外,佛法这一功德法财更加重要,更加让我们获得幸福。在《华严经》中,佛说:“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所谓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勤修善根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在《金刚经》中,佛说:“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抵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渴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也就是说,供养抑或布施,功德法财都远比世间财富更为重要,精神文化层面的幸福更关键。
 
  净慧法师说自己选择生活禅理念,与继承祖师禅的修行特色及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有直接关系。禅宗历代祖师的开示虽然手段和语言有异粗,但其基本精神却是一致的,无非是告诉我们,“道在目前、道在日用”,“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即不要离开当下试图向过去和遥远的未来寻找大道,不要到某个人迹罕至的地方寻找大道。触目是道,平常心是道,幸福在当下,就是这个意思。我们的精神家园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需要我们去呵护、去发现。
 
  当前,生活禅理念及其实践在净慧等法师的提倡和弘扬下已获得学界和社会各界广泛共识。在实现伟大中国梦的今天,生活禅契理契机,它的幸福观内涵丰富、方法独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生活禅的幸福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一定的契合性,如能加以研究突显,必将助推梦想实现,恒久生辉。
 

标签:   生活禅  幸福观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京ICP备13010706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4900号

食品经营许可证:JY1110817110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