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禅机 > 生活禅悟 >

关于情绪:我们该如何去处理?

源自:微信公众号 作者:李书玲

 
    昨晚看《白鹿原》,鹿子霖因为买了白孝文的房子,召集了一帮鹿姓的侄子们去白家拆房子,白嘉轩跟白孝武讲:“要想在原上活人,心里得插得住刀子。”听到这段的时候,忽然觉得有点感慨,白嘉轩确实是条硬汉,一个可以一辈子重情重义和肩负责任的人,对石头、黑娃、鹿子霖都可以始终以德报怨的人,必然是非常自律的,对自己的道德标准是很高的。但这个标准偏偏就让自己亲生的儿子给打破了,要硬生生地面对儿子对自己的背叛与伤害。心硬的背后如果是一个人的自私和冷酷,那么这个“硬”似乎伤害的主要是别人。而如果这个“硬”的背后是一片广袤的清澈和柔软的话,那么这个伤害对外看起来是“硬”,对内便是如同插刀子般的疼。
 
    人与人相处的过程中,一个人的讲话或者行为,往往会引发其他人不同的反应,同样一句话,有人听了根本没觉得是个事儿,有人听了却觉得很是伤害,甚至在此基础上无限猜想和发酵,“他她怎么能讲出这样的话?”、“他她凭什么认为我……”、“如果这样,我以后该怎么办?”……。并且在之后的时间里无法克制地一次次回放,越想越觉得烦恼,越是纠结。
 
    修行里讲要“在状态”,内外一致的简单状态。而一旦有类似的反应产生,对照修行的原理,就已经“出状态”了,不仅开始产生分别,并且已经被情绪所裹挟。陷入情绪中的人,肯定心里很不舒服,人在不舒服的状态里一定会本能地去做抵抗。抵抗的方式往往有两种,一种是“奋起还击”,针对对方讲的任何一句话,要么急着解释,要么强硬质疑反问,甚至直戳对方的软肋。另外一种则是忍着憋着,然后开始自我反思,“我是不是真的有问题?”、“我为什么就不能让别人喜欢?”……。
 
    当然,如果一个人的主体待在更深的全体里,或者参照系建在更究竟的地方,面对事情的时候也会去反应,尤其是在特定的角色环境里,反应是必然的。但这样的反应跟情绪起来时的反应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别,一种是应对归应对,但心不会被真正动到,架往往是吵不起来的,而且这事儿当下过了也就过了。而另外一种则是会起来一个很高的“我”,身心都陷入情绪里面,越吵越没完,而且过后还会久久地沉浸其中。
 
    当两个人都处于情绪当中的时候,早已经没有了客观的对与错,在情绪的裹挟下很容易会口不择言,越说越难听,到后面根本已经听不到对方在讲什么了,就是越来越气愤。事后连自己想起来,都觉得自己在情绪当中说的话太过分了,也明明知道对方也是如此。情绪当中的话容易伤人,但并不代表着对方真的那么想,真的有那么严重。即使道理如此,但难受确是客观存在的。
 
    为什么会出状态?为什么会瞬间产生分别和情绪?为什么同样一句话、一个事情,不同的人会有那么大差别的反应?为什么道理上明明不应该受伤害,伤害却客观存在?关键是外缘触动了藏在我们自己心里的种子。这种子跟自己的性格、家庭环境、教育、从小到大的经历都有关系,甚至拉长了时间,源于累世的积累。
 
    正是因为有种子,并且每个人的种子都可能是不同的,所以一个事情发生的时候,如果你有反应,就是你的种子对应上了,如果你没有相应的种子,这事情对你就没有影响。而种子一旦对上就会迅速发芽成长,然后这个种子就消掉了,但是在生长的过程中因为沾染了新的能量,会产生新的种子,再种进自己的心里去。
 
    平常人的生命过程,面对外境的各种自然的反应,其实就是心里的种子自然呈现和再生的过程。碰到这个人,遇见那个人,一方面过去的东西呈现了,另一方面又染了新的东西进来,这是同步进行的。我们的生命也就在这个过程中一日一日地过去了,从某种意义上讲,如果我们不清楚情绪产生的原理,并从根根上去超越的话,生命本质上是很被动的。一方面,你往往无法控制自己对外境的反应,再好的道理也没有办法否定事情发生那一刻心里面真实产生的感受;另一方面,你的应对无论是正面抵抗还是忍着憋着,都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新的种子。很显然,这种被动跟任何外在因素的拥有相比,都更为根本。
 
    弄清楚情绪产生的原理,我们会发现,其实情绪本身并不可怕,人与人之间发生争吵和矛盾也不可怕,因为也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把藏在我们心里的种子化解掉。那么,问题真正的关键就在于,怎么才能做到“既让原来的种子消掉,又不产生新的种子”呢?
 
    按照原理和实相,心认识到自性以后,就可以不沾了。但并不是说种子就不存在了,以前种进去的种子,只要那个钉子还在那儿,反应就还是会有,而且人会变得更加敏感。但区别就在于,当反应发生的时候,你因为知道了“本质为幻”的事实,就不会去强化那些反应,或者说能够更少地去强化。不会因为“喜欢舒服的、不喜欢不舒服的”而去抵抗,在抵抗的过程中沾染新的种子。你只是去受着,不做抵抗的受着,难受就难受着,不去增加难受就好。但又不是忍着憋着。当然,如果功夫足够高的话,也可以瞬间切断和了结这个过程。
 
    那么,是不是这个问题就只能等到“心认识到自性”以后才能解决?,事实上,心认识到自性以后,确实有利于这个问题的根本解决,但反过来,平时如果能够在功夫中尽可能多地散掉心里的种子和能量的话,我们的心也才有机会更快地认识到自性,这个作用是相互的。就相当于,不能总想着有了能力就自然会有功夫,问题是,没有功夫又哪会有能力呢?
 
    平时的功夫很重要的一个就是“在状态”,这个是时时都可以做的功夫。而所谓在状态,就是内外一致的简单状态,在产生分别之前的初始状态。只要在状态,无论现阶段自己的参照系在什么地方,都不影响“我”在流里(大脑和心连在一起的流畅反应中),而只要“我”在流里,就可以自然呈现。在这个过程中,不去插入价值判断的干扰,没有各种分别的产生,情绪本身没有对错,讲的话也没有什么好坏,对方和自己在那一刻的呈现本质上也没有对和错,只是去呈现,那么这个呈现的过程就是在释放过往种子的过程,清洗“我”的痕迹的过程。
 
    当然,这个原理和过程,不是明白了就能做到,也不是去做就马上能做到,而是在清楚原理的基础上,建立信心,一有机会就做,反复去做,做的过程中觉察力自然就在提升,做着做着有一天就有可能完全做到了,功不唐捐。
 

标签: 原理  情绪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京ICP备13010706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4900号

食品经营许可证:JY1110817110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