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禅机 > 生活禅悟 >

“我”和“我执”学习后记

源自:禅吧网 作者:安然主人


这次学习的主题是“我”和“我执”。
我理解,“执我为实”是“我执”,是一种对自我认知不清楚的状态,是一种“迷”或是“无明”的状态。当然,对“我”的执著没有了,还是有各种习性的,会表现出来“我”和其他人不同的特质,但是已经不是“我执”了。
被问,能说的细一点吗?
外人看应该分别不出来的,但是当事人自己知道。当然,我还是会发脾气,会烦躁什么的。可是我已经不是太在意了,我知道是因为内心有相应的能量团的存在导致了这些反应,发现了可以做功夫把它们清理掉。
说到这,忽然想到,其实自己还是会在意一些人的看法,觉得自己说的太绝对了,补充说,是我执的基础不在了,习性还在。
大家都表示我表达得不清楚。刚才满满的自信已经像春天的云,被质疑的风吹散了。只好反问大家,你们怎么看?
有人说,你粘在能量上回不来,也是我执。
有人说,只有成佛之后,才没有了我执。
感觉自己在这里确实有不清楚之处,学习结束后又自己捋捋顺。
《如何安心如何空》里有这么一段话:
自心”进一步向“下”投影或起用的方式就落于见、闻、觉、知的范畴了。
如果它作用于“心脏”,就有感知的功能;
作用于大脑,就产生“我”的概念或“意识”,能进行思想,拥有智慧;
作用于眼、耳、鼻、舌、身,就使人体的这些感官有了相应的分辨色、声、香、味和触的功能。
如果执其为实,认作是“真我”,第七识(“末那识”)就会产生,并随着执持的强化,逐渐堕入“意识”或第六识的境界。
执其为实的“其”应该包含了上面提到的感知、感官功能、意识,所以,“我执”基本覆盖了一个人除了本能以外的所有主动功能。还有分成纵向的,不断深入的、可以质变的我执;横向的,某一个层的、量变的我执。
同时“我”和“我执”又是相互成就的,在认识自我的过程,可以不断破除“我执”,同时,破除“我执”又有助于自我认识。
所谓“我执”,既然是“我”的一部分,一定是内在程序的一部分,自我就是这样运行的,当事人根本不觉有什么“我执”,除非受到某种特别刺激,自我运行的程序才会显出冰山一角。
回顾认识“我执”或者说自我认识之路,最难的一转,是由向外求,转而向内求。因为无明,我们习惯于把一切归因于外界,甚至认为自己的情绪也是被外界的力量所掌控,赖在激发我们情绪的人或事上。有一天,终于一转念,意识到只有在自己的内心寻求答案,才能真正改变自己,成为自己情绪的主人,半信半疑地开启了内求之旅。
开始向内求之后,面对真实的自己又是一个难关。宁做真小人,不做伪君子,不是鼓励我们任性妄为,而是真心承认自己的所谓缺点、弱点甚或是阴暗一面,就是被人们称之为“小人”的那部分非常困难。说“宁做真小人”,重点是在真实面对自己内心的种种不堪,接纳自己小人的一面,而不是让我们真的去做个小人。面对自己,真的是非常痛苦的过程,曾经如万蚁噬心般,特别希望有人痛扁自己一顿,能把心里的痛转为肉体的痛,还舒服些。正如书里所言,“然而,想要超凡入圣,这一磨难是必不可少的,也只有如此方能够显示出大丈夫的英雄本色。”
经过多年的禅修,面对自我、清理的经验越来越多之后,要做的功夫又要越来越细微,又要防着因为自认为经验丰富了而起的轻慢之心,自己给自己挖各种坑等着呢。每当感觉自己还不错的时候,大概率就要掉坑里了。不过,如果因此能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摔得鼻青脸肿也是值得的。
回想自己在参加这次学习之前的信心满满,心已经起得老高了,释放着求表扬的信号,自己并没意识到。在讨论中被戳到盲区,才把心放下来,认真剖析自己。
老师总是说自己是科学家,禅修要有科学精神。科学精神的特征之就是追求真理。用追求真理这把尺子量一下自己的言行,有多少是对自己认识的事实所做的表达,有多少是为了显示自己的种种?反过来说,如果每次表达都能最大限度地贴近事实,无疑可以使附着在表达上的“我相”脱落,不失为破除“我执”的方便。
可以预见,小我会因此塑造一个讲事实、求真理的“我”出来,所以,不但要有横下一颗认识真我的心,虽万难而不惧,更要有细微处用心能力。有愿,有行,才有可能到达智慧的彼岸。

标签: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京ICP备13010706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4900号

食品经营许可证:JY1110817110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