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禅学 > 读书交流 > 心得感悟 >

破第六识的经历分享之四

源自:禅吧网 作者:BY


从超越第六识认知主体
 
    对佛法修证而言,行者修行的最终目的,就是对自我主体及世界的实相认知清楚,佛法与其他法门的不共之处,就在于对主体的认知和超越,因此,对最终主体的认知,即证佛之所证是佛法修证的唯一目标。
 
    作者在书中已经对主体做了清晰的定义,按照书中的修证原理,我们个体对主体的认知,大多数人都需要从认知和超越第六识开始的,书中介绍的超越第六识的五种方法,都是根据原理来进行设计和操作的,建议各位同修对前四种方法设计的原理与有效性,务必重视起来,深入研究透彻,这对后续的实证特别特别重要!只有真正把作者书中所有方法的设计原理搞清楚了,面对修行中出现的种种现象和问题自然知道如何取舍,这也是树立正确见地的必备功课。
 
    在认知主体的过程中,所谓第六识、第七识本质都是能量的聚集点或区域,所谓破六识、破七识都是使能量的聚集点或区域完全瓦解,而实际操作的难点主要在于何时能觉察到能量的聚集点或区域(也可以表达为第六识的存在、第七识的存在),并利用书中介绍的方法进行操作。
 
    本人破第六识的时间是在2011年4月7日到4月13日,在此时间点之前,我对于修行的概念基本为零,与修行完全不沾边,没有做过什么功夫或者信什么佛、道等宗教。只是在和作者在成都相处的第二天晚上,在作者的场里直接超越了第六识,属于书中介绍的第五种方法。关于这个体会,已经有多位同修都有过感受,回头看我自己,只能说是无心偶得之,说原因只能归到缘分上了,从此,对作者和佛菩萨的相信和感恩也自然慢慢建立起来的。
 
    靠外力的帮助和自己超越第六识,在状态的稳定性和功夫层面,差别还是非常巨大的,所以经常出现一个现象,当行者和作者在一起的时候,往往感觉良好,当离开作者以后,过了大约一周或者更长的时间以后,行者又会慢慢回到自己的状态。其原因是能体状态的改变非常快,和作者在一起的时候,行者能体与作者能体迅速平衡,而事实上行者的肉体的转化并不能与能体同步,离开作者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行者的能体慢慢和肉体平衡,又回到了行者之前的身心状态,因此,除个别大根器人或与六祖相当者以外,对大多数人来讲,功夫一定是必不可少的,所谓的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自从2011年对超越第六识有了体证以后,基本上都是在变化的境界中折腾,无一例外地把每次境界的变化当成了主体,在超越第六识以后,由于没有功夫做基础,对主体的认知还是一无所知,操作中,要么回到第六识在逻辑和概念上折腾,要么把变化以后的境界当成了主体。究其原因,一是对原理不清楚,二是深深的我执,三是功夫不够,不具备认知主体的能力,四是缺乏修佛的福德资粮。
 
    从开始超越第六识,近五年的时间,我基本一直在本地风光的状态里,期间有过很多的经验和教训,基本上没有认对主体的时候,几乎无一例外在取种种境界,对主体也有偶尔的体会,但很快就被变化后的境界淹没了,这里面我有一个深深的教训,就是我以为的正见其实不是正见,基于自我的见地不能算是真正的正见,真正的见地一定是见证不二的,对我来讲,离开证谈见的结果只是自欺欺人。
 
    从2014年12月底开始,一直到2015年的9月初,才开始对第七识的存在开始逐渐清晰起来,对第八识的存在也有了明确的体认,现在还处于转化和继续深入认识的过程中。以现在的证量和经验回头看,超越第六识以后,其实第七识、第八识和空性都在这里了,但真正的见地和功夫就是要把一个一个的状态分清楚,而这是离不开功夫,离不开真正的信愿行,还有财侣法地,尤其是证达空性更需要福德资粮的具足,毕竟在小乘教义里,成佛是需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这可是一个无量的时间数,可见想成就是多么多么的不容易啊。
 
    上述体会分享给各位同修,同时感恩老师和诸佛的慈悲加持,也愿将此文和自己所有的功德回向给一切有情无情众生,回向给老师,回向给诸佛菩萨,回向给各位同修,愿我们早证菩提,阿弥陀佛。
 

标签: 经历  破六识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京ICP备13010706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4900号

食品经营许可证:JY1110817110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