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禅悟 > 名家说禅 >

实修心语分享-28:自性与跳出三界

源自:禅吧网 作者:杨海鹰


《如何安心如何空》摘录

十一.《释迦牟尼佛传》透出的信息
释迦牟尼佛是佛教的教主,据说是二千五百多年前古印度释迦族一个王国的王子。《释迦牟尼佛传》就是关于他的传记和故事。虽然有很多版本的《释迦牟尼佛传》,但它们的基本内容和事实都是相同的,学习和研究这些事实背后所隐含的信息,对我们理解和把握佛之所证、所传和所示是有助的。
(一)出家前的王子身份
释迦牟尼佛出家前是一个王国的可以继位的王子,拥有人世间的种种荣华富贵、财色名利和至高无上的权利,这是普通人所不具备的。
因此,佛能放弃王子的身份而出家,表明人世间的福报对他而言已经是过眼烟云了。但这种出离心对于普通众生来说,可不是随便说说就能做到的事,那是真功夫。尤其在今日,因世俗生活不顺而学佛的人比比皆是,是否具有出离心,只有在真情实境中走一遭才知真伪。古往今来,真能过此障碍者并不是那么多的。
所以,佛在家时的这一身份对其日后修成正果应该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助缘。
(二)出家的原因
按照《释迦牟尼佛传》的介绍,佛是因为见到了生、老、病、死的现象后,认识到人生的无奈和痛苦,为了寻求解脱之法而出家的。他要寻求的是一条能够帮助人类从生、老、病、死的种种痛苦中彻底解放出来的究竟大道,而各种神通和暂时的快乐都不是他所要的东西。
这是佛在求法的因地上与普通众生的根本差别。
(三)证道前的修行
在菩提树下证道之前,释迦牟尼佛用了六年的时间,修习了当时影响较大的多种修行方法,并证到了相应的境界,但发现都不能解决他的问题。这表明佛在证道之前已经对当时的修行方法进行了充分的“调研”和实验,知道了它们的不足和神奇,同时通过对不同方法的修习,积累了大量的修证经验和很好的功夫基础,只是不清楚该向何处使力。
(四)49年的传法
佛证道后,发现原来众生皆有佛性,只因无明执著而入轮回,但这个道理对世人来说实在是“妙难思”,所以第一个念头就想走人,但因诸天的请求,才留下来传法的。
佛证道后说了四十九年的法,据说按照内容和时间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佛刚成道的三七日,当时是为大菩萨讲说的大法—《大方广佛华严经》。《华严经》是佛的称性极谈,是大乘法;小乘根基的人接受不了,于是后来改说包含在小乘《阿含经》里的内容,如四谛、十二因缘、八正道等教理。这一时期约十二年,是佛传法的第二个阶段;之后,进入传法的第三个阶段,这一阶段历时约八年,在此阶段,佛开始从小乘逐渐向大乘过渡,为大乘初门菩萨讲述维摩诘等经;再往后的将近二十二年为第四阶段,在这段时间内佛主要讲“般若”大法,六百卷《大般若经》的内容就是这一时期说法的汇集;第五阶段是佛灭度前最后的八年,佛在最后八年中,说的都是一乘法,如《妙法莲华经》等,据说他老人家涅槃圆寂前一昼夜说的最后一部经是《大般涅槃经》。
如果只考虑佛对世间听众的说法,我们可以看到佛证道后传法的内容是按小乘、大乘到究竟了义的一乘法渐次宣说的。这样的传法顺序,既可以解释为是佛顺应众生的根器而设的言教,也可以理解成他老人家所创的教法本身就是随着修行的深入而渐趋圆满的。
(五)只说不写
这是《释迦牟尼佛传》透露的一个很有深意的事实。
佛传法49年,从小乘说到一乘,但未留下文字材料,佛经还是在佛灭度后由他的弟子们汇集而成的。
为什么他老人家在世时自己不动笔又没有让门下弟子去整理呢?
 

标签: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京ICP备13010706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4900号

食品经营许可证:JY1110817110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