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禅韵 > 禅趣小品 >

【现代】新月诗人徐志摩作品中的禅意

源自:中国佛教文化网 作者:佚名


    “五四”作家中,有不少人直接或间接接触佛教文化:李叔同和苏曼殊本身就是僧人,许地山与丰子凯是居士,梁启超是热情的佛教团体领袖,陈独秀、胡适、鲁迅、瞿秋白、周作人、郁达夫、老舍、宗白华、夏丐尊等都与佛教文化有脱不开的深层关系。

    徐志摩与佛教的亲近度不如上述作家,但是佛教特别是禅宗教义的印痕时常在他的诗文中出现,从中也可以看到诗人的另一个精神层面。

   徐志摩与佛教的因缘主要来自于家庭的影响,他生于一个虔诚信佛的家庭,周岁时一个叫志恢的和尚抚摸了他的头,为了志恢和尚“必成大器”的预言,在他留美赴学前夕,更名为“志摩”。徐志摩深受西方科学的影响,一生不信奉任何宗教,但从小耳濡目染,佛教特别是禅宗教义对他以后的成长和诗文创作有着一定影响。

    禅宗重视对人生精神领域的探讨,认为众生具有先天的“赤子之心”,所谓“一切众生,皆有佛心”。因此徐志摩屡屡赞美童心的纯真和自由,他说:“孩子的身体虽然小,他的灵魂却大着,他的衣服也许脏,他的心却是清净的。”他痛感自己作为成人,早已失去了童心,“有的则是一个年岁与教育蛀空了的躯壳,死僵僵的,不自然的。”(《海滩上种花》)。他感伤自己“是个自然的婴儿,闯入了险峻的城围”。(《我是个无依无伴的小孩》)。

    诗人赞美童心,眷恋自然,主要是厌恶当时严酷的政治环境,不满诡诈、倾轧、怨毒的时代病象,无法适应当时主流文化界的革命情绪,因此总想飞出这圈子,“飞到云端里,超脱一切,扫荡一切。((《再剖》)。而禅宗教义极力抨击世俗社会的“客尘”、“妄念浮云”的教义,和诗人渴望在宁静的自然中寻求解脱的心态相吻合,使诗人和禅宗“一念净心”的生活态度自觉或不自觉契合到了一起。

标签: 禅意  徐志摩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京ICP备13010706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4900号

食品经营许可证:JY1110817110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