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禅韵 > 禅趣小品 >

【现代】新月诗人徐志摩作品中的禅意(2)

源自:中国佛教文化网 作者:佚名

    禅,作为中国文明发展史的一部分,曾深入地融入历代文人的精神和文字间,不管是古典诗文中所描述的那种禅境,还是现、当代文学作品中渗入的那种禅意,都加深了文学作品更高层次的艺术品位与审美意识。

    禅是难以言说的,但又不是完全的不能言说。

    表达禅可以言说的语言形式,莫过于诗。因为诗的含蓄,诗的隽永,诗的韵味,诗的非逻辑反理性思维,都使禅的表达成为可能。同样,诗歌在与禅的接触中,吸收了禅对生命,对自然,对山河大地万事万物那种超然、明净、空灵、穿透的智慧和精神境界。诗人在这种境界中,也就成了“诸法无我,明心见性,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禅者。

    在徐志摩的两篇诗文中,可以看出他对禅的理解,这就是散文《天目山中笔记》和散文诗《常州天宁寺闻礼忏声》。

   《天目山中笔记》头一句“山中不定是清静”:有松声,有竹韵,有啸风,有鸣禽——“静是不静的”,虽然有“声”,但因为是天籁,不污人耳聪倒使人心宁意远,不静反是静。“声”之后写“色”——目所能及的一切:林海,云海,日光,月光和星光,并非纷扰熙攘的百丈红尘,故而人处其中自在而满足。他在对山中钟音一番颂赞之后感叹:“闻佛柔软音,深远甚微妙”。

    禅,在本质上是一种生命体验,有着很强的心灵净化功能。以禅的眼光看世界,则超越了世俗的知见和情欲,达到“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随缘而不为物扰的自由无碍的境界。这种境界也即禅悟所得之境。

    诗人由宏大微妙的钟声联想到了打钟的人。钟是昼夜不歇、片刻一次的,打钟的和尚也已不间歇地打了十一年,连每晚打坐安神也挽着钟槌;他脸上看不出修行的痕迹或失眠的倦态,倒有自在的笑意;不刻意念什么经更或竟不识字——这使我们想起了佛陀在《经集》中所云:“那些超越疑虑,背离苦恼,乐在涅槃,驱除贪嗔,导向诸天世界的人,乃是行道的胜者。”这种“胜者”,也是“圣者”。这里,禅宗的宁谧圆融正是徐志摩所追求的:“‘闻佛柔软音,深远甚微妙。’多奇异的力量!多奥妙的启示!包容一切冲突性的现象,扩大霎那间的视域,这单纯的音响,于我是一种智灵的洗净。”(《天目山中笔记》)

标签: 禅意  徐志摩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京ICP备13010706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4900号

食品经营许可证:JY1110817110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