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禅机 > 事业禅心 >

面对还是逃避?

源自:职场高效学习 作者:职场高效学习法


以下文章来源于职场高效学习 ,作者职场高效学习法

01
一个人的心力决定了所能承担事情的大小(专业事业所能达到的高度)和生命的品质,包括幸福感和自由度。
 
心力主要体现为承受力、面对复杂局面通达本质的能力(看到实相的能力)以及与之相伴的抗干扰能力。
 
每个人的心里存储着从小到大所有经历中“在意”留下的痕迹以及生命形成那一刻神识里面本身就带有的种子。无论叫做种子还是信息,会形成一重重的能障,呈现出一个人本然的反应模式。就像是一层层有色眼镜,我们所看到的世界,是眼镜能够看到和读取的世界,并非全然无漏的实相。
 
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反应模式未经觉察,遇到外境的时候,他/她的认识、行为和感受都是不同程度的本能反应。
 
从外面看过去,人与人之间存在性格特质、天性偏好、原则追求、价值观等的差异,从世间法的角度而言,自然也就会有好坏、对错、强弱、是否有水平等等的分别。
 
实际上,一个人的心里有什么样的种子,遇到人或者事情的时候必然就会有相应的反应,种子是因,呈现是果,没有本质上的对错分别,只有一个人是否真的自由、能不能真正对自己做主的差异。
 
从这个意义上讲,一个人真正的自由,并不取决于“拥有什么、想买啥买啥、想去哪儿去哪儿”,也并不在于“想干什么就能干什么”或者“想不干什么就能不干什么”,而是在于睁开眼睛的所有时刻,对于自己的反应和选择能不能真正做主。
 
要想训练自己的心力,理论上并不复杂,我们只需要把心里存在的重重能障散掉即可,把一层层的眼镜摘掉,自然就能看到真相。
 
否则,只要一个人的心里还有种子,一旦对应上外境就会生发,心里会浮现出不同程度的各种感受或者情绪,并且又会在生发的过程中染进去新的种子。
 
原来的种子在生发过程中如果没有连根去掉的话,染进来的往往会是强度更大的、相似的种子。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经常会觉得一个人的心里模式是相对稳定的和固化的,并且越稳定越难以超越。
 
跟一个人相处的时候是一种模式和一种结果,换了另外一个差别挺大的人,只要以同样的关系相处时,还是会呈现出基本一致的模式和结果。所谓的“心理模式”实际上是一个人的心里“同样的种子没有去掉反而被强化”后的自然结果。
 
然而,要想做到却并不容易。一个人的特点所形成的本能倾向和反应,就像是越运行越顺畅的高速公路,惯性越强越难以觉察,尤其是这样的特点和反应所带来的工作或者事情的结果比较好的时候,就更加难以超越。
 
与此同时,当一个人的注意力总在外面,一直活在“追求外在获取和标准”的状态中,对于自己身心越来越不敏感,甚至习惯了用外在标准去强制自己做到或者压抑内在感受,久而久之,要想意识到自己的本能并且超越,自然就变得越发困难。
 
一个没有“我”的人,超越“我”自然也就无从谈起了。
 
离开了“认识和超越自己”的前提,任何外在的学习和努力,本质上都是镜中花、水中月,是当下“我”的执着和游戏而已,距离真正的自由和幸福只会越发遥远。
 
02
怎么才能从自己当下的状态开始逐渐做到呢?”
从操作上讲,大致分为几步:
第一,面对,工作生活中无论遇到任何事情,只要引发内心的波动,都要积极面对,当做学习和练心的机会。
第二,针对中丹田升起的能量去做散掉的功夫。
第三,如果不能一下子散掉,在持续做功夫的同时,与不舒服共处,不做抵抗地受着,交给时间。
第四,感受更内在的力量升起,盘绕在心里的那重能量散掉之后,会有内在的平静而清爽感,便是超越的感觉。
 
无论我们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是什么事情,什么人,心里波动引发的不舒服感是一种怎样的感受,都不重要,从源头上讲,无非都是种子信息而已。
 
越靠近源头差异越不明显,等到外化和显化出来之后,才有了各种感受上的分别。比如,从分析的角度,我们可以将一个人的反应归结为自尊心强、缺乏安全感、害怕被否定、渴望认可等等。
 
实际上,从练心的功夫角度,不必刻意区分或者分析究竟是什么感受,只要意识到心里有波动的时候,就按照以上步骤去操作即可。
 
当然,既然是功夫而不仅仅是道理,就需要天长时久、日积月累的练习才能一点一点上身,真正变成自己的能力。
 
而要想做到,却并不容易。单单是第一步的“面对”,就已经成为许多人无法跨越的障碍。
 
所以,我们先来简单说说“什么才是真正的面对?”,或者说“怎样才能做到真正的面对?”
 
第一,认知强化。
 
世界是心灵的化现,工作生活中遇到任何触动自己的境遇,都是认识自己和借事炼心的机会。就像一瓶水,瓶子不动的时候,看不到水里面的杂质,借助外力摇晃一下,才能让我们看得更清楚,从而去做清理的工作。
 
哪怕过程中会经历不舒服感,也要始终带着正念积极面对。或者只要感觉到自己有所低落或者负面念头升起的时候,就反复强化这样的认知,强化正念的力量。
 
第二,所谓面对,指的是面对自己,而不是他人。
 
比如,当一个人跟他人产生矛盾或者冲突的时候,通常我们会把“怼回去”、“干一架”或者“争口气”当成是面对,“隐忍”、“憋着”或者“压抑”则是逃避。
 
从身心健康的角度讲,当情绪能量升起的时候,“发出去”往往比“压在心里”会更好。当然,所谓的“发出去”如果是情绪的宣泄和对外的执着和缠绕的话,“发出去”的过程同步会染进来新的种子,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
 
所谓“面对自己”主要是指,当事情发生的时候,自己的心已经被触动的时候,注意力放在心里升起的能量上,关注自己心里的感受和变化,既不去压抑也不自我否定,直面和接受自己真实的状态,从而去做“认识自己的心”和“练心”的功夫,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引发不舒服的事情和外人身上。
 
所以,面对自己并不是逃避外面,而是要在“因”上解决问题。一旦借着机会去掉了心里的一种能障,就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之后类似问题再次出现的时候,通常就能够轻松自如地应对。
 
第三,如果能够做到“面对自己”,通常直接伴随的结果就是自己的身心能够软下来、弱下来和松下来,而不是“身心紧绷着试图对抗不舒服感的状态”或者“缠绕在不舒服感里筋疲力尽的无力状态”。
 
与此同时,所谓“软下来和弱下来”实际上是“接受自己当下不舒服感”的一种坦然。因为坦然,才能够让自己(尤其是散乱的思绪和心念)处于真实的当下,也才能够从当下一步一步重新站立起来,从生发的情绪能量的下面升起新的力量。
 
并不是通过向别人示弱的方式来寻求同情、博取关注和浅层的心里安慰,这样的做法实际上是在拒绝接受现实。
 
处于这种情况的人,多半注意力还在引发自己不舒服感的事情和境遇上,因为没有达到自己的期望却拒绝接受和选择回避,相当于“用示弱的方式”告诉别人:“不是我不够优秀,只是因为我病了,或者我现在状态不好,或者我小时候受过伤害……”。本质上都还是在向外求,还没有真正做好面对自己的准备。
 
只要一个人的内在回避真实的自己、不接受现实,内在挺立不起来,再多所谓的努力或是治疗,状态也很难好转,甚至可能会持续恶化。
 
第四,“转移注意力”算是面对还是逃避?
 
刚开始对于“情绪处理”和“借事炼心”操作经验不足的时候,一旦有事情发生、心里发生波动的时候,我们正常的反应方式一定是“向外求”的,顺着事情和他人一路向外,各种分析、应对或者缠绕着陷进事情和人情里去了。
 
因此,当我们能够意识到的时候,通过“转移注意力的方式”切断原有的本能反应链路,是个有效的方法。比如,发现自己又陷入过往的反应方式而在各种纠结和分析时,通过大喊几声之类的方式转移注意力,让自己的思绪能够从纠结中抽离。
 
然而,切断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能够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面对自己的不舒服感,能够去做散掉的功夫,之后自然还是要去解决遇到的外部问题,而不是对外在问题和境遇的彻底忽略与转移,后者的做法则是逃避。
 
第五,真正的面对是一种直面的穿越。
 
直面自己当下的状态和不舒服感,接受自己不够完善的现状,从而让自己松下来、弱下来和软下来。
 
实际上,这样的直面和接受带着一股更为内在的无畏和坦荡,是一种敢于放下自我的勇敢,一种“大丈夫能屈能伸”的勇气。
 
比起“誓死都要维护的自我”,面对自己才是真正的“置之死地而后生”。
 
认识自己是学习的基础,从内而外的成长是最高效率的学习。

标签: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京ICP备13010706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4900号

食品经营许可证:JY1110817110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