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禅机 > 事业禅心 >

信息污染

源自:职场高效学习 作者:职场高效学习法


以下文章来源于职场高效学习,作者职场高效学习法
1
在信息技术和移动互联广泛应用于生活的今天,我们的周围充斥着海量的信息。手机成为绝大部分人形影不离、随身携带的物品,甚至逐渐代替了钱包、银行卡、钥匙和身份证。
 
只要打开手机,各种信息便会扑面而来,以各种丰富多彩的形式,文字、图片、语音、小视频等等。一不留神,只是翻看手机,几个小时的时间便过去了,而且大有老少通吃的意思。越来越多的小孩沉迷于手机,老年人也开始带着老花镜忙着看微信或是抖音。
 
信息获取成本的大幅下降和便利性提升,在信息过量而非不足的情况下,对于人们分辨力的要求似乎是增加了而不是降低了。
 
因为信息污染所带来的决策偏差和冲动也变得更加容易和普遍。

信息污染意味着我们受到不够客观真实的信息的影响或者局部信息的过度影响而做出判断和选择,并且这样的影响往往是潜移默化的和不容易觉察的。
 
比如,如果我们总是接收关于一个区域武装冲突、社会犯罪方面的信息,就会容易觉得这个地方很可怕,但没准儿去了以后完全出乎预料。原因就在于,虽说有武装冲突和社会犯罪,但发生的概率和频率、规模和影响力都是非常有限的。
 
说到这里,我忽然想起个有趣的事情。我有个同学在从事刑侦方面的工作,有阵子我经常看到同学在朋友圈里发送有关家乡小县城刑事犯罪方面的信息,看得多了就会不知不觉中产生“家乡好像变得越来越不安全”的印象。实际上,小县城的治安状况这些年是变得更好了。
 
2
信息污染的存在大致源于几个方面因素的促进。

1.大数据的应用
算法往往决定着信息的推送。所以,每个人打开自己的头条或者其他新闻app的界面,都可能是不一样的。所谓的“头条”不是基于某些通用而确定的标准定义的头条,而是基于各自偏好匹配的个性化的头条。
 
打开购物app,如果我们浏览了某一个类别、品牌或者风格的商品,之后每次打开,页面上都是同类款的推荐,检索的时候,相似款也会放在前面。当然,流量背后的商家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付费的。这也就意味着,就算平台按照我们的偏好来匹配商品,范围也大概率会局限在付费的商家里面。不排除我们很难看到一些“品质很好、流量却不会偏向的商品”的可能性。
 
于是,当我们想要获取关于社会的总体认知,或者一个总体性问题的广泛认知时,就会变得比较困难。搜索虽然在理论上不存在限制,似乎变得更容易了,但我们能填写的搜索关键词也只能是我们知道的或者能想到的,我们不知道的,也就没办法检索。不知道的,还是不知道。

我们的已知和偏好会把我们封闭在偏好定义的边界里面,不断强化,包括认识和判断事物的依据和逻辑。貌似特点和个性越来越鲜明,所谓的“直觉感”越来越强,实际上有可能变得更加偏执。
 
2.社交平台和媒体的繁荣
每个人都是一个自媒体,自我表达和释放的空间被大幅开放,自我展示和时时分享成为常态。一方面意见和观点满天飞,另一方面也更加重了某种选择上的封闭。
 
不够专注的人很容易会淹没在信息里,停留在广泛的浅层阅读和信息获取上。而有一定专注能力的人,为了不被信息和杂音干扰,就会做出选择,于是也就有可能把自己封闭在选择的屏障里。
 
关注想要关注的人,取消不想关注的人,包括可以设置权限,定义看见我的人和我想看见的人,或者在平台上用匿名和小号的方式释放自己,想要不暴露身份却依然面临着被窥视和猜忌的风险。
 
屏幕的背后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当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有了线上线下的立体呈现时,浏览者在阅读文字、图片、视频、表情符号等的同时,也会容易增加一些猜测、假设、攀比之类的心理或是情绪因素,也会成为一种干扰。
 
3.去权威和平民英雄的倾向
伴随着网红经济的兴起,网红和大V呈现出平民化的趋势,明星的集中化程度开始弱化。
 
随着时代的变迁,代际的更替,新一代的年轻人因为成长经历的不同,带着明显的追求平等、个性化的趋势,对秩序、规则、传统权威的本能尊崇开始发生改变。

知识也越发碎片化,知识的去权威化增加了人们筛选有价值知识的成本,比如,有时候我们需要把某个领域的书都买了,很多文章都翻遍了,才能识别和筛选出一些真正有价值的内容。
 
当阅读素材的获取更加容易的同时,真正的经典似乎也越发稀缺,迎合大众品味的作品更多,甚至是标题党泛滥。浅层阅读更为普遍,深度阅读则似乎变得更为困难。
 
4.大众化点评与大V的商业捆绑
评估标准的模糊化和大众化趋势,使得真正引领和升级人们审美的精品反而有可能被淹没。
 
无论是吃饭、购物,还是读书、看电影,大众的评估和大V的评价决定了分数的高低。
 
大V很可能被商业所捆绑,评估并非完全基于客观公正的标准。而大众的评估因为普通大众的审美水平,又决定了作品本身的大众口味。
 
比如,无论是一本书或是一部电影,一旦有了深度,阅读门槛就会抬高,评价的人本身就少,分数也就很难高得起来。
 
3
以上这些因素的存在,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增加信息污染的可能性,干扰我们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对事物做出客观的认识和判断。
 
当然,技术创新和广泛应用一定会促进商业文明和社会治理的进步,大数据的结论不会只是应用于销售技巧和话术上的迎合,而会输入到研发需求当中,提升产品的品质,朝着“产品和服务越来越好的同时价格越来越便宜”的方向持续努力。
 
产品和服务越来越好,并不一定会带来运营成本的上升,而是会促进和推动研发的创新、技术进步和商业模式的持续升级。
 
大众的审美和消费观念最终会被引领,而不仅仅只是迎合。
 
我们生活的时代,数据和技术越来越了解你,产品和服务越来越懂得迎合你,而你却有可能并不真正认识自己。

如果我们不认识自己,对自己的偏好和选择没有觉察,我们的思维和行为就会是基于自己每一个当下认知和心灵状态的本能反应。算法、信息推送和商业迎合将会强化这样的偏好和本能,从而把我们对于世界和自己的认识框定在一个隐形而固化的边界里。
 
主动权、洞察力和终极审美能力的获取,来源于对自己的认识、对本能的超越和心灵层次的升级。
 
认识自己是学习的基础,由内而外的成长是最高效率的学习。
 

标签: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京ICP备13010706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4900号

食品经营许可证:JY1110817110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