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禅机 > 事业禅心 >

认知学习与行为探索

源自:职场高效学习 作者:职场高效学习法


以下文章来源于职场高效学习 ,作者职场高效学习法

提到学习,我们最容易想到的问题是“学什么?”和“向谁学习?”。
 
学什么”//
通常会指向某个专业、某项技能、处理问题某个方法、工具、技巧等。
 
向谁学”//
一般会是值得被学习的先贤圣人、某个领域的专家能手、优秀的案例、文章研究等,简单地讲,就是向榜样学习,向接近或者代表着普遍真理的人学习。
 
01
关于“学什么”的问题。对于进入职场以后的成年人而言,且不说业余时间为了爱好学习的情况,“学什么”更多跟工作生活中面临的问题有关。“学什么”的目的通常是为了解决问题或者让自己拥有更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这个角度出发,“学什么”的关键是“不能为了学而学”。
 
遇到问题的时候,比如,领导对自己的工作不满意,自己也觉得跟同事之间存在能力差距,或者生活中遇到一些重大选择或者人际冲突而总是想不清楚的时候,经常感觉无奈或是无力……,这种情况下,似乎总应该做点什么,才算得上“努力”和“积极”。
 
如果“努力”了,还是不行,那就说明“自己就是不行”,也就更容易心安理得了。在社会普遍的认识里,“努力还是不行”总是比“不努力就放弃”更能让人接受。
 
忽然想起一位朋友的话,“可以接受能力不行而没做好,不能接受不够努力而没做好”。这话我一直印象深刻,是每一个成年人在工作中始终应该秉持的职业和专业态度。
 
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能力也是相对的,就某个时点而言,无论我们当下的能力水平怎么样,都应该竭尽所能,才是对自己和对所在组织负责任的行事原则。
 
遗憾的是,对于学习这个问题而言,有些人反而会通过短期形式上的努力来证明自己能力不行,为了给自己的长期不努力而做心理建设。所以,对于学习这个问题,“为什么学习,学习的目的和目标是什么”比“学什么”和“向谁学习”更重要。
 
当然,不是所有人都擅长学习,“学习的能力”本身也是需要学习的。为了避免“为了学习而学习”,至少可以通过问问题的方式来做检验:困扰自己的问题是否真正得到了解决或者在持续改善?问题的解决是否是持续而稳定的?
 
比如,看似当下的问题解决了,但换了一个对象或者情境的时候,同样的命题又再次出现了,那就说明之前的方法是无效的或者没有找到本质的,那么就应该去做新的尝试。
 
只要问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短期的应对方法,很可能在看似解决一个问题的同时,会制造出其他新的问题。所以,拉长一点时间看,如果问题变得越来越多和复杂,那就说明问题很可能从未从根本上解决过。
 
02
举个例子,一个企业要想长期发展,企业家就要完成从业务能手到组织领袖的转变。组织管理系统逻辑的打通是企业家必须要完成的学习。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如果不能定期对组织结构和责权利体系做系统的梳理、设计和主动优化,而是在日常运行中基于一个个局部问题而做“打补丁式”的解决和调整。散点的问题解决经验如果不能帮助企业家完成系统逻辑的打通,那么,真正的学习就没有完成。企业的内部系统就会变得越来越臃肿、僵硬、迟缓和低效。
 
之所以很多的学习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们习惯于“认知学习”,又对认知学习可能存在的问题缺乏觉察。
 
遇到任何问题的时候,我们通常会基于大脑认知先对问题做界定,然后对问题进行逻辑分析。要么基于自己已有的认知框架和经验完成对问题的分析和判断,要么在遇到盲点的时候,通过查找相关资料、询问专业人士等方式来完成判断。这样的学习方式天然就伴随着经验的沉淀和共享,也是人类区别于其他生物而能够长久延续的一项核心功能。
 
许多原本我们未知的领域,也可以通过学习他人经验方式而有所认知,似乎在很大程度上快速放大了我们的认知范围和边界。
 
与此同时,这里面又潜藏着一个巨大的风险,就是认知路径和模式的固化。大脑习惯性基于已有的认知和经验来完成判断。面对新的经历时,通常也是跟原有经验相关性越大的情况下,越容易被获取,并进一步强化原有的认知逻辑。
 
在这个过程中,原有的认知模式也会慢慢被放大,类似于一个轨道,也会随着经历的增加而逐渐被拓宽。然而,很多新事物的出现,很可能是轨道本身的变化。
 
比如,当一个行业随着科技进步而出现新的商业模式,并且对传统模式造成很大冲击的时候,就意味着我们判断事物的认知轨道需要发生变化,如果无法完成转轨,本质上就很难进入新的赛道。
 
换句话讲,认知学习的方式一方面具备经验延续和分享的优势,另一方面,又很容易在不同层面上形成认知轨道的固化,甚至带来认知封闭。
 
一个人哪怕在经历中不断拓宽自己的认知轨道,这种外延式的进步,在面对新生事物和全新环境的时候,同样会遭遇被颠覆的可能。
 
03
如何才能解决这个问题?从根本的解决办法上讲,一切的学习都是“我”在学习,工作生活中的一切应对都是“我”的选择。
 
最究竟的学习道路,需要从认识当下的自己出发,通过一系列实修方法的训练而接通终极智慧,完成“我”本身的升华。那么,开放的认知、对环境敏锐的觉察、对复杂事物一览无余的洞察力……就会是“我”变化之后所伴随的自然而言的结果。
 
还有一个现实的方法,就是通过行为探索来保持和强化认知的开放。通常而言,行为是在认知判断的指引下展开的。在行为开展的过程中,如果我们能够对事情的真实变化和进展保持观测,持续检验我们所做判断的假设,反过来就能够及时对我们之前的认知判断做出修正。
 
事实上,很多人往往没有意识到过程检验的重要性,要么周期过长,要么只关注最后的结果。缺乏过程观测和检验的行为,很容易变成决策指引下的僵化执行,行为始终在认知的框架之内,而没有任何机会行驶“探索”的功能,反过来突破认知的边界。
 
对于许多复杂的事物而言,所谓决策更多是一种原则和方向的把握,具体的执行是打通路径的过程。路往往是一步一步走通的,走的过程中也可能是有曲折的。每一次出现曲折的时候,基于方向和原则的论证与把握,就是“找到适合自己的路”的过程。
 
否则,即便是制定了一个新的方向,做出了一个新的决策,缺乏过程的行为探索,走老路是不可能通向新的方向的。
 
04
其实,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以后,最先掌握的一种学习方式就是“行为探索”。小时候,在我们的大脑里还没有各种先验的经验和假设之前,怎么吃饭、怎么走路、什么叫做冷、热、硬、软……,都是通过行为探索的方式来完成学习的。
 
在行为的尝试、触碰过程中慢慢完成知识和概念的构建。过程中很可能会有无数次跌倒,被硬物撞伤过,被热水烫到过……,因为没有事先对于这些方向和损失的“害怕”和“恐惧”,反而更为勇敢和简单地完成了更为深入的学习。

行为探索的学习,一旦变成人的一种身心的本能反应,往往是非常稳定而灵活的。反过来,许多成年的学习,一个非常重要的障碍,就是先验认知对于行为探索的干扰。
 
总的来讲,认知学习是人类大脑所具备的特殊优势,是经验沉淀和传承的基础。与此同时,认知学习不能替代行为探索,通过行为探索才能够保持和强化认知的开放,避免经验轨道固化所带来的认知封闭。行为探索要想避免变成“僵化地走老路”,需要在过程中保持对认知干扰的觉察。
 
认识自己是学习的基础,由内而外的成长是最高效率的学习。
 

标签: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京ICP备13010706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4900号

食品经营许可证:JY1110817110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