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禅机 > 事业禅心 >

学习方式与知行合一

源自:职场高效学习 作者:职场高效学习法


以下文章来源于职场高效学习,作者职场高效学习法


01
《如何安心如何空》中讲到:“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大约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简单的信息探测与反应;另一类则是对所收集信息的思维加工与整合,由此产生更高一级的知识。知痛痒、知香臭是属于第一类认知。语言、文字以及在此基础上构建的一切人类文明则属于第二类知识。第一类认知是所有生命体都具有的能力,相比之下,人类由于第二类认知能力上的强化训练,对其第一类认知能力还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
 
按照人类自身的特点,我们的学习方式大体可以概括为两类,一种是体验式学习,另外一种是认知式学习,分别对应着上面所说的人类认识自然的两种能力。
 
第一种是发挥眼耳鼻舌身的基本功能,在参与和做的过程中去认识自然、认识世界。第二种侧重于大脑的思维加工和整合功能,通过分析、实验、旁观等方式构建概念框架、提炼规律,从而更有利于完成知识的沉淀、积累、共享与传承。

通常而言,需要训练眼耳鼻舌身几项基本功能的学习,比如体育训练、书法、绘画、乐器学习等,侧重于第一种体验式学习,而其他常规的学习则主要以第二种认知式学习方式为主。
 
理论上讲,第二种学习方式是对第一种的升级,而第一种学习方式则是第二种的基础和验证。思维对于信息的加工和整合取决于所收集信息的准确、及时与全面性。与亲自参与和体验相比,所有其他方式获取的信息都相当于是二手信息。
 
与此同时,所有经过思维加工所获取的认知和知识,也唯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证明其准确性和有效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人类出生之后,差不多从三岁开始接受正式的教育,主要以训练第二类认知能力为主,学习方式也以第二种为主。于是,也就出现了“人类由于第二类认知能力上的强化训练,对其第一类认知能力还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的现象。主要基于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所有的认知能力要想获得训练,都需要“精神的注入”。
比如,眼睛只是身体的一个器官,具有视觉的功能,但如果眼睛盯着一个方向的时候,脑子里或者心里却在想着别的,这个时候,眼睛里就没有眼神,盯着的方向发生了什么,眼睛是看不到的。于是,当我们把所有的“注意力”(精神)都用在了思维意识能力的训练上以后,对于第一类认知能力的精神投入自然就会减少。而器官功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渐渐衰竭,第一类认知能力自然会呈现下降趋势。

●第二,第二类认知能力的强化并不能替代第一类认知能力。
比如,一个人即便把全世界所有著名钢琴家的成长经历和学习经验都研究透了,只要不亲自动手练习,也依然不会弹钢琴,更别说是优美的世界名曲。要想真正学会弹奏,唯一的办法就是从手指熟悉每一个琴键开始,从简单枯燥的起步练习阶段开始,并且需要长期大量时间的身心投入才有可能。

●第三,思维意识的强化训练,会形成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框架和判断依据。
尽管这个框架随着学习的持续和深入在不断放大,而人们通常会习惯了“基于已有认知去应对外部世界”的生活方式。睁开眼睛的所有工作生活里,一切事物的发生,人们会基于脑海里已有的认知做出判断和选择,这个过程慢慢会变成和强化一个人的本能,就像条件反射一样迅速。

于是,第一类认知就变成了基于个体思维意识判断之后的选择,或者说是在认知能力指挥下的行为。不是“在感受和体验当中去慢慢知道”,而是“按照认为应该做的去做”,而这里所谓的“应该”要么来自于自己已有认知的判断,要么来自于他人经验的借鉴和提炼,更多是认知上的理解和判断。

比如,一个人擅长认知式学习的人,想学会打篮球,通常会先去看篮球教学视频或者训练攻略,到了球场上,手和身体的动作也一直在大脑认知的指挥之下,“每一个动作怎么做是对的?”,脑子里还会时不时地出现“能不能快一点学会?”、“我是不是没有运动天赋?”…之类的念头。整个过程,注意力没有一直放在手对于球的感觉上,没有放在身体的感觉和感受上,于是,最大的可能,学习带来的更多是挫败感,是事倍功半的结果。
 
02
事实上,认知式学习方式是对第二类认知能力的强化,也是为了让我们能够更有效率地认识真实的世界。无论什么方式的学习,人是学习的载体,所有的学习都是“我”在学习。任何学习行为经由一个特定的人体都会存在接受和转化的过程,从而呈现出学习的效果,也即一个人在思维和行为上的改变。
 
从这个意义上讲,脱离“体验式学习”的“认知式学习方式”本质上是不成立的。因为大脑思维不可能脱离人体而存在,这是客观事实。
 
首先,我们在以“认知式学习方式”为主的学习过程中,接收外部信息的时候可能会出现“概念和信息污染”的问题。在面对大量信息的情况下,人们往往会有意无意地收集有限的并且未必准确客观的信息来做判断。
 
在自己并不专业和擅长的领域,没有认知经验和形成自己认知框架和能力的情况下,会受到个人潜在偏好和大数据算法的影响。越是对某一个方面的信息或者倾向于某个方向结论的信息更为偏好,就会选择性地接收更多这方面的信息,从而做出自己的判断。
 
而在自己比较擅长和专业的领域,信息获取以及判断结论的生成又会面临“逻辑污染”的障碍,过往的经验尤其是成功经验会形成一个人的认知路径并强化路径依赖,就像高速公路基于常规道路一样,在认知框架当中主导和聚集所有的信息流向,从而形成一个人根深蒂固的认知屏障。
 
其次,大脑对外部事物做出分析和判断的时候,往往很难做到“就事论事、完全客观”。除了认知屏障的影响以外,还会面临随时出现的各种杂念对注意力的牵引,以及内心感受的影响,感性对理性的干扰。

一个人如果感知能力不强,获取的信息会受到局限,判断往往会有偏颇。比如,在跟别人沟通的时候,明明对方已经话里有话,嘴上说的话只是表象,关键是为了表达内心的不满,这个时候,听的人如果仅仅只是获取对方话语里的信息而做出应对,就很难真正解决问题。
 
另一方面,如果一个人的感知能力比较强,在获取更多信息的同时,又容易受到更多信息的干扰和影响,从而产生诸多感性的烦恼。
 
比如,还是上面的例子,因为感觉到对方的不满,于是自己的情绪也跟着起来,互相点燃,自己也开始话里带话。两个人说着说着已经偏离了主题,不仅解决不了问题,相互之间也变得越来越对抗。或者选择忍着憋着,同时开始产生各种联想和假设,“她凭什么对我有意见?”、“他是不是因为前天我说的话而在记仇?”……。显然,这种情况下,我们对事情的认知早已偏离了真相。
 
03
怎么样才能识别信息污染和逻辑污染的发生?
怎样才能在不断构建认知框架的同时能够不影响它的持续放大?
为什么每个人发生信息污染和逻辑污染的情境和呈现各有不同?
我们所面临的干扰来自于哪里?是怎么发生的?
为什么每个人的障碍点各不相同?
……
 
如果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对于各自作为一个特殊个体的特点没有觉察和认识的话,本质上就无法超越障碍而获得对世界真正的认识。从这个意义上讲,所有的学习,都离不开对学习者自身的认识,因为学习者是所有学习行为的参与者、体验者和主导者。
 
在工作生活学习的一切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学习的内容,同时需要觉察学习的“主体”的特点,持续优化“学习载体”的转化效率,而这本身正是“体验式学习方式”的路径。同时也正是所谓“知行合一”的意义所在。从一个人想要真正提升学习效率的角度讲,两种学习方式不是选择关系,而是相互需要和融合的关系。

所有认知式学习行为的发生,包括工作生活中一切的发生,都以“认识自己的体验式学习”为基础和前提。只有这样,学习不仅仅是获取和构建了概念、知识、经验和逻辑等,同时在认识自己的过程中,让作为学习载体的人体得到优化和升级。人体自身的吸收和转化效率提升,自然就会超越各种障碍的干扰而对外部世界作出更为精准的反应,呈现出更为强大的应对能力和更究竟的智慧。
 
一个人的学习,如果只是习惯了第二类认知式的学习方式,忽略了“认识自己的体验式学习”的基础和前提。那么,即便是经过了大量刻苦的努力,哪怕掌握了看似渊博的知识,构建了看似非常严谨的模型和逻辑,观点听起来很有高度,语言也似乎很有接近本质的穿透力......,也依然会偏离真实的世界。
 
并且在这样的过程中很容易产生虚妄的优越感,沉浸于旁观式的点评和指点江山,享受貌似一语道破、语言犀利的快感当中更难以觉察自己的障碍。所谓的专家,似乎总是“事上通透,人上糊涂”、“对他人犀利而洞察,对自己防御而狭隘”,语言谦虚而心灵狂妄,外面的荣誉感越强,内在的虚荣感就越大。内外不一致成为常态,明明满腹经纶,自己的身心健康却日渐堪忧。
 
实际上,当我们去认识一个复杂的事物时,任何一个时点的状态,都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既是当事人状态的呈现,也是时间和空间等各种条件综合的结果。基于外在视角的观测很难构建出真正的实相。
 
那么,是不是就意味着人世间的任何一项工作或者事件,只有我们亲身经历过才有可能真正明白?显然,问题的关键并不在这里:
 
● 一方面世界是变化的,当事人的状态也是变化的,逻辑上讲,我们不可能让任何一件事情的所有条件都完全重现。
● 另一方面,即便是共同参与事件的当事人,如果在经历的过程中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事后也只会做出局部的归因和解读,并形成自己固化的经验和认知逻辑。
 
所谓“知行合一”,“行”是“知”的基础和验证,“知”是“行”的目的和指向。真理只有一个,意味着究竟的“知”只有一个,而通往“真知”的“行”则会基于每个人的特点和生命历程而千差万别,并且不可回放。
 
不是因为你做的事情(比如把一个公司从无到有地成立,再到上市)我也做过,我才有发言权。事实上即便我做过了,也不见得我的观点就是对的,因为我们面临的时空条件和因素不同,更根本的是,你和我本就不同。
 
反过来讲,一个人无论从事怎样的工作,只要能够“借事炼心”,通过打通“内在人格成长到向外呈现的通道”而持续提升自己的生命层次,不断接近究竟的真相,那么他的学习方法和经验也就有了可以让他人广泛借鉴的意义。
 
换句话讲,知”和“行”本身就是一回事儿,“行”意味着“借由工作生活中一切的发生而觉察和认识自己”,任何形式的“知的过程”本身就是“行”。
 
认识自己是学习的基础,由内而外的成长是最高效率的学习。

标签: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京ICP备13010706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4900号

食品经营许可证:JY1110817110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