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与管理】禅与经营之道间的关系
源自:禅吧网 作者:禅吧网
禅门公案里蕴涵着经营管理的智慧: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
非常欢喜我们聚会一处,共同探讨禅的智慧。大家都是人中之龙,人中之凤,是各个行业各个领域之中的杰出人才,所以非常高兴有这么一次向大家请益的机会。佛教在《华严经》说: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我以所学到的佛法大海中的一滴作为对大家的法供养。
我们此次的讲习是《禅与经营之道》。我们先来分享一则小故事。美国石油大王保罗·盖蒂曾经在他的自传中提出一个非常有趣而发人深思的观点。他说,假设我们能够将目前全世界所有的现金和所有的产业均匀地分配给全世界的每一个人,每一个人都得到完全相等的财富。半个小时以后呢,全球这些财富均等人们的心迹状态就开始有显著的改变。有些人因为没有捍卫自己财富的能力而丧失了他的那一份财富,而有些人会因为豪赌而输光,有些人则因为盲目投资而迅速地变得一无所有,还有些人则被人诈骗而破产。财富的分配又会重新产生变化,有些人财富会增长很多。两三个月后,这种差别就更大了,贫富的差距变得十分惊人。再经过一年的时间,这个世界又会变得跟没有均分财富之前一样了。他的这种观点当然可以探讨,但他至少指出了一个事实:许多人不懂得经营之道,没有开发出适合自己的经营之道。我们知道,经营管理是需要大智慧的,而禅是智慧中的智慧。我今天想从经营之道的科学层次、艺术层次、哲学层次和信仰层次四个部分,来探讨禅的智慧对于提升经营管理水平的作用。
经营之道的科学层次:
首先,是经营之道的科学层次。有些人每天都很忙碌,但是效果却并不理想,身心疲惫。而更多的企业都面临着发展的瓶颈和成长的烦恼。有些企业为了聘请和留住高水平的经理人会不惜血本。但是,经理人跳槽的现象却是屡见不鲜。留不住人才是许多企业成长过程的一个困扰。还有一些企业的员工与管理层之间则是貌合神离,而管理层人员之间又会互相排斥和攻击,缺乏具有凝聚力的团队。还有些企业则会模仿西方的管理科学的理念,制定一些管理的制度和完善的发展战略,但是执行力并不强,很多的企业都感叹:劳动成本不断提升,利润空间不断变小,钱越来越难赚了,活越来越难干了,人越来越留不住,路越走越窄了。那么,从禅的智慧中能够给我们提供一些什么样的提示让我们更好地留住人才、提高向心力和凝聚力呢?
我们先来分享一则禅宗的公案。日本禅宗有一位白隐禅师,大家都公认他是一位开悟的圣人。有位信徒对他非常崇拜,有一天,信徒发现自己的女儿怀孕了,就一再地追问女儿,女儿被逼之下说是禅师的孩子。女儿生下了小孩,信徒很生气地抱着孩子冲到寺院去,把婴儿扔到禅师的床上,指着他的鼻子破口大骂。白隐禅师纹丝不动,等到信徒骂完之后,他只说了一句话:是这样子的吗?从此以后,禅师就负责起抚养婴孩的责任。当然,很多人不理解,拿着鸡蛋、西红柿去砸他。禅师不生气也不辩解。一年之后,信徒女儿的未婚夫良心发现,知道这个事情之后非常羞愧,跑回来向信徒澄清事情的真相。信徒就很惭愧,带着女儿、女婿和孩子到寺院向法隐禅师忏悔。禅师仍然纹丝不动,等信徒说完之后,他还是那句话:哦,是这样子的吗?这个典故在佛教史上有记载,说明白隐禅师修行(忍辱波罗蜜)非常高,他的声望也因此在全世界的佛教之中都得到广泛的赞叹。如果用世间的一句俗话来说就是“吃亏是福”。一般来说,世间的人,他的本性是要去求利,而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我们吃点亏而让其他人得利,就会最大地调动人的积极性,提高凝聚力,就能够使你的事业兴旺发达。比方说,正泰集团的南存辉,他就非常善于运用这个方法。他先后四次进行大规模的股权分流,从最初他拥有全部的股权到后来只持有28%的公司股权。看似南存辉吃了亏,把钱送到人家口袋去。其实不然,因为企业整个蛋糕做大了之后,自己的相对收益少了,但绝对收益是大大提高了的。这就是企业与员工的双赢之道。
在湖南怀化,流传着这样一则真实的事情:清朝时候,郑板桥有位远房亲戚叫郑煊,他专做木材生意。一次,他把货物运到怀化的洪江,价格却突然狂跌。眼看就要血本无归,心急如焚。这时候,郑板桥送来一副勉词,“吃亏是福”,郑煊认真思考郑板桥的题词,从中体会出了人生盈亏的哲理,心情也平静了下来。过了几天,木材(的价格)又突然暴涨起来,郑煊意外地发了财。他就将郑板桥的题词作为家训刻在家里的墙壁上来警示后人。蒙牛集团的牛根生也信奉这个理念。他经常说:“财聚人散,财散人聚。”“小胜凭智,大胜靠德。”
提高凝聚力的第二个方法就是制度建设。我们看到,这个世间有很多千年古刹,但百年企业却不多。其间的原因在哪里呢?中国佛教经过三武一宗教难,为什么还能够迅速地恢复起来而且还葆有非常顽强的生命力?其中一个原因是佛教的寺院和僧团是以六和敬作为维系整个僧团的根本制度。《华严经》上说:行六和敬,是故能令僧宝不断。六和敬是佛陀创建僧团所制定的生活规范,具体内容就是“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和“利和同均”。正是因为有六和敬这样根本的制度来约束,所以才能维持圣法久驻。
同样的,企业要持久地发展也离不开和谐。六合敬核心都是一个“和”,就是整个团体的和谐与团结,这样才能取得共同的成功和进步。松下幸之助就非常重视团体内部的和谐,松下企业的制度中就有一条规定“新员工一律先到寺院中打坐和抄写佛经”。这样就能够将员工的忠孝、守信的思想转变成对企业的忠诚,企业就更加有凝聚力了。我们可以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美国拥有今天的雄视世界、超强独霸的地位呢?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它从建国伊始就非常注重制度的建设,不断地完善宪政。美国人更关注的不是如何培养一位好的总统,而是注重于怎样建制产生好总统的程序以及如果总统不够优秀他不会对整个国家造成大的动荡这样的机制。反观我们中国的企业,我们发现,很多企业的安危都是系于一个能人的身上,当经营发生困难的时候,大家都会习惯性地希望有一个能人出来挽狂澜于既倒。可以说,很多企业开创者都是一个卓越的老板,他的鼎盛期往往就是企业的寿命期。所以,我们要借鉴佛教的六和敬来建设企业的制度。我们要从对人的关注转变到对制度的关注,对于组织和流程的关注。
我看社会上有许多教材,像许多高等学府出版的一些工商管理的教材,上面说到:企业以赢利为目的,以实现利润的最大化为目的。其实,这个就是企业的优秀员工留不住的根本原因。因为,老板既然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话,当然,员工也会追求工资的最大化了,也就会走向能够提供更好待遇的企业了。所以,想要真正地留住人才,我们的企业就要有更高远的目标。
企业发展的第二个瓶颈是执行不力的毛病:一是不做,二是拖着做,三是过问了才去做,四是做了但没做好。那么,怎样才能提高执行力和竞争力呢?怎样才能让每一位员工自动自发自觉而且出色地完成每件事情呢?在禅门中流传着这样的公案:有一个寺院的长老很懂得做大饼的技巧,很多人远道而来就是为了吃他做的大饼。一天,一位年轻又落魄的乞丐跑来,希望寺院能给他一个大饼。长老的弟子们看到这个年轻人十分邋遢肮脏,所以就不想给他吃。正在争执间,长老走过来说:“出家人以慈悲为怀,你们不能这样做。”说完,他亲自挑了一个大饼,恭恭敬敬地递给乞丐。乞丐很感动,吃完之后,他掏出身上唯一的三文钱,献给长老,长老收下了钱。乞丐走后,弟子们都很纳闷地问;师傅,你既然是施舍给他,那为什么还收他的钱呢?长老答道:他不远千里而来就是为了尝尝我做的大饼,我当然要给他。更为难得的是,他有一颗上进心,懂得为人处世之道,所以,虽然只是三文钱,我也要收下来。有了这份尊重的激励,他将来一定会有大成就。弟子们都不以为然。二十年后,有位大福大贵的商人专程上山感谢当年的一饼之恩,这个商人就是当年的乞丐。我们看到,这个长老的高明之处在于,他知道,吃饱饭只在于一时的需要,但是,对人精神上的尊重能够激励他一辈子的。
IBM的创办者沃森被列为美国的十大企业家之一,他经常说:企业必须自始至终要把人放在第一位,尊重员工,帮助他们树立信念和勇气。这就是企业成长的根本办法。企业能发展到多大,主要不取决于它现在的规模,而是取决于能够拥有多少忠实的、有执行力和创造力的员工。所以说,“下君尽其力,中君尽其能,上君尽其智”,每个员工能够尽到最大的执行力和智慧,整个企业的执行力才会跟着提高。
经营之道的艺术层次:
第二部分是企业的经营的艺术层次。日本电器大王松下幸之助被尊称为“经营之神”。刚创立的头十年,松下公司一直都是业绩平平。松下幸之助感到十分苦恼。一天,他去游览一座寺院,发现那里的香火很鼎盛,他就对这个现象进行深入的思考。他发现,寺院并没有强迫让信徒去朝拜,都是信徒自发的。经过和寺院高僧的交谈,松下幸之助恍然大悟:信奉佛法的人都有更高的精神解脱的追求,所以他们能够自动自发地去做许多事情,并不断地自我超越。而企业之所以发展不快主要是因为员工的工资停留在既往水平上,所有的员工和企业的高层都缺乏精神追求和心灵提升。
明了道理之后,松下幸之助留在寺院里禅修了好几个月。回到企业之后,他提出了“禅即管理,工作坊即是修行道场”的管理理念。不是到寺院之中才能修行,实际上,时时处处均可修行。一切事情都可以成为我们修行的方法,我们手头上的工作就是最好的修行法门。正因为将禅的智慧运用到企业的管理之中去,松下公司也因此逐渐开始飞速发展。一次,松下幸之助在接受记者的采访时说:“我之所以能取得成功关键一点是对于禅的领悟”。在松下幸之助的领导下,该公司处处闪耀着禅的智慧,“以人为本、以心为本”的理念得到彰显。在修行禅法的过程中,松下幸之助培养了柔软心、禅心,这种心让他能够将工作当成一种享受,并时刻感受到工作带来的喜悦,让他帮助员工在工作中圆满人生和创造人生,并因此形成了独特的企业文化。
事实上,管好心灵才能管好一切。外在的事物都是无常的,我们无论建立多少种制度运用多少种方法都是有限的,都是不可能一劳永逸的。《入菩萨行》里说:“若不知此心,奥秘法中尊,求乐或避苦,无义终漂泊”。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