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禅机 > 事业禅心 >

怎样才是最高效的学习方式

源自:禅吧网 作者:李书玲


今天跟一位同修师兄交流关于对“跟”的学习方式的理解。
敲了几段文字以后,发现啰里啰嗦地竟然说了一大堆,干脆就正式分享一下。

 

在我看来,“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超越传统方式的学习方法

人在世间生存生活,总免不了学习的过程。

传统的学习方式也是我们认知生命和世界的方式,主要是通过“眼耳鼻舌身意”几种功能。

随着后天以学校为主的学习过程,以及现代科学认知体系的普及,我们的大脑得到了高度的训练,“意”的能力变成学习的主流方式。而在这个过程中,“眼耳鼻舌身”的能力反而得到了抑制,更多体现为本身所具备的基本功能,而更为全息的、超越三维空间和时间的感知力被弱化,甚至不再可能。

 

基于大脑是一种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呢

以读书为例,当我们试图读懂一本书的时候,需要从“明白一个字的意思”到“词语”到“句子”到“段落”到“文章”,再到“整本书”的大体过程。

这其中就会有专业上的限制,如果专业领域差异太大,专业词汇本身就会不明白。明白了词汇之后,再掌握一些基本的句法(比如主谓宾、因果、转折等)和不同类别的文法(比如记叙文、说明文、散文和议论文等),也就明白了一句话的意思,然后是一个段落的意思,整篇文章以及整本书的意思。

这样的明白是意识上的明白、道理和逻辑上的自洽,人们也往往是基于这样的明白而做出判断、评价和选择。

 

 

“用心去跟”的读书方式则是完全不同的路径。

一开始就需要我们把头脑放松下来,不要试图追求字面意思和逻辑意义上的明白。

理论上讲,一本真正用心写的书,一本称得上有水平或是经典的书,都是作者基于当时证量的现量表达,只要书的作者比我们所在的阶段更高的话,我们所能够读懂的意思都是有限的。

所谓“深者读深、浅者读浅”,好书就像是一面镜子,我们只能从中看到自己的样子,读到自己的心灵能够到达的位置。

所以,经典的书才值得反复阅读,每次当我们进步以后再去读同一本书,就会从中读到更丰富和深入的意义。

一本经典的书跟一个证量很高的人一样,站在很远的前方等着我们,等着我们不断进步以后,逐渐去明白和读懂。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读一本经典书的时候,最好的方式就是“跟”,不用脑子去明白,而是用心跟着文字一句一句、一段一段地滑过

如果顺不下去,可以先放一放,说明离自己还远。

事实上,即便是读不懂的时候,采用看起来简单粗暴的方式去重复,比如背诵经典或者摘抄经典,依然会有效果。

比如小孩子从小背四书五经,农村老太太念心经或是抄心经,并不知道其中的意思,但是反复背诵或者抄写的话,有点像是熏染和浸泡。就像是把自己放在一个好的能量场中,经常熏染和浸泡着,久而久之,也会影响一个小孩子的性格修养,也会让老太太的内心变得越来越平安,面容更加和善可亲。

这也正是佛法最慈悲的地方,八万四千法门,无论我们用什么方式,只要去做,都会有好的变化。

 

 

“用心去跟”的明白是一种内在的明白,刚开始的时候可能只是共鸣的感受,感觉亲切、舒服或是放松,但又说不清楚明白了什么。再然后随着自己的进步,不仅觉得读懂了,还能够用书中的话大体的表达清楚,再然后,可以用自己的语言灵活地表达。这中间会有一个次第深入的过程。

事实上,也只有到“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和方便灵活地表达和举例”的时候,才是真正的明白

 

通常而言,“跟”的学习方式背后有一个假设,也就是被跟的对象(无论是一本书还是证量更高更究竟的老师)往往比我们当下的阶段更高,通俗地讲,就是我们自己的水平更高。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特殊的情况,就是几个人一起在讨论一些特殊话题的时候,相互交流的对象之间,也许水平和阶段是差不多的,但因为存在场的加持力,使得个体可能会发生显著的变化,说出高于平日里水平的话,从而有了被对方跟的意义。

 

 

除了读经典以外,“跟老师”也是非常有效和更为常见的学习方法

两个人一起交流的时候,“跟”的原则是双方都要“在状态”。因为老师的证量更高,比我们更究竟,这个时候的跟,也体现了我们对老师的信

因为有了信,同时让自己在状态,把类似于“想要听懂”、“怕听不懂会冷场”、“怕接不上话尴尬”、“怕老师嫌自己问的问题太低级”、“想尽量从老师那里多听一点”、“感觉头脑发蒙的时候就下意识地使劲想弄明白”等等之类的念头放下,顺着老师说的话,在自己的身心上去体会

 

具体的文字和内容不重要,如果老师说话的当下,自己的身心有感应,有一种“是的,是这样”的明白感,那就是跟上了

而如果感到头脑发蒙发昏,不明白,说明当下的自己还够不着,那就蒙着昏着,不要在这个时候起一个“我”,让自己出状态,那就更不懂了,所谓的“跟”也就断了。

 

“跟老师”的时候,自己的眼睛最好是要看着老师的眼睛,不要闭着或者随便转动眼神,哪怕是听不懂而感到头蒙的时候,否则就很容易插入别的念头而让自己“出状态”。

事实上,哪怕是自己感觉蒙的时候,也没关系,因为老师始终是“在状态”的,他会根据我们的状态随时调整,变换说法和表达,换不同的角度来带领我们。

所以,只要我们能够保持“在状态”,相信老师,这种“跟着老师现量学习”的效率就是最高的

 

“在状态”是“跟”的前提

所谓“跟”的学习方式,实际上体现了我们平时做功夫时“专注”和“放松”之间的平衡

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心很专注,同时又是放松的,相当于我们在专注而放松的情况下,让佛菩萨和老师的力量或者比我们证量更高、更究竟的书(或者其他存在)的力量能够通过我们的身心,让我们在被通过的时候“明白”。其实也相当于是一种积极动态的“在状态”。

当我们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修行的时候,可能会对“在状态”的理解和操作产生偏向消极的误区,好像“在状态”有点随缘的感觉。其实并不是这样,如果我们把工作生活修行当成一回事,“在状态”就是一种秒秒都可以做功夫的、积极的修行状态。

 

进一步讲,“跟”本质上是“跟着佛菩萨走”,或者叫“佛菩萨带着走”,是因为“内在对佛菩萨的信”而自然流淌出的“无比积极又时时随顺”、“拥抱生活又不沾不染”的生命状态。

只有内在全然的相信,才有可能做到时时的“在流里”和“在状态”。“我”不起来,在努力精进又放松自然的功夫状态里,法界的力量才更有可能通过自己流淌出来。

也就是说,最终意义上的“跟”是可以二十四小时“跟着佛菩萨走”的,而呈现出来的,就会是贯通的、一体化的、全然的、鲜活而灵动的状态。

 

标签:   学习  用心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京ICP备13010706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4900号

食品经营许可证:JY1110817110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