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禅机 > 事业禅心 >

教育中的管理和有效沟通

源自:德库网 作者:网络

 
    在工作中有的时候情绪不好的时候,怎么和自己的上级和下级沟通?
 
    看来情绪管理,各位是非常希望了解和掌握的,在谈到情绪管理的时候,我们给大家这么几个模式,一起做一个探讨,我们想给大家解决的问题,就是其中的一个教育五行图,我们先看一下,先说到我们本身要解决我们的情绪控制,其实归纳到最后,就是如何使我们的心态得到平衡。
 
    心态的平衡,首先要完善自己,完善了以后,才可能跟别人沟通,这是相互成长的关系,如何做到让我们自己完善,这个就叫情绪管理,我们看在中国的古代,有一个五行的意思,今天我们试图用一个心理学方面的层次,怎么样用这个东西用到我们的日常,对我们内心的管理上。
 
    首先,说到木的特点的时候,我们如果把他放在情绪上,如果是负的情绪,他出现的了生气和发怒的现象,在五行里面,在木的特点主的是生长的力量,在我们的品德里面,上升为爱的力量,就是说我们想在教学上,有好的效果,或者在教学中让你的学生和你产生共鸣,必须符合爱的特制。
 
    这种生长的力量,是以爱的形式存在的,当缺乏爱心的时候,会发现,沟通上,在和学生的交流中就会出现阻碍,这种往上发展的态势没有了,这是在我们中国的五行图上可以看到的,他是向上生长,木的表现的特点是向上长的态势。
 
    生长的态势,既然是以爱来发展的,如果爱心不足,教育就会出现问题,所以,有人把爱的力量,教育的唯一的秘诀就是爱,我们来体会一下,爱心是能够把它启发出来,把它强调出来,需要的是把我们的心态调到最好。如果一个人的心态不稳定的话,一定妨碍这种爱的流露,爱的流露必须是心态平衡的人才会去体验的。所以,对爱的负面的状态,就出现的是怒的状态,就是不愿意把爱跟别人分享,或者把爱关闭了。
 
    现在出现的心理问题,其实都在于我们把爱关闭的原因,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也好,或者与学生之间的矛盾也好,还是说上下级的关系也好,都是在这个问题出现了所谓的隔阂,这个隔阂的本身就是把爱隔阂了。
 
    教学的目的是什么?就是使学生的身心调动,处在上升的阶段,这强调的就是德行,我们可以把它归纳为我们所谓的教育方针。
 
    这是教育人的合理的状态,合理的状态,在中国的归纳为礼貌的问题,这个礼节,指的是在上升阶段,必须达到的状态,要有这种教化,它是以什么样的形式出现的?就是以品德教育出现的。所以,教育最后达到的结果是育人,育人最后的结果,就是达到我们现在所谓的德、智、体、全面发展。
 
    德、智、体、全面发展,首先在于提高他做人的品质,而现在的教育,如果说,忽视了对一个人的品德教育的培养,我们就发现你教育的效果就没有了,因为上升的形式没有了,在教育中,发现一个难处,由于我们的每个学校强调的都是分数至上,也是应试教育,是以分数来评价这个学生是不是好的学生的,就是一种两难。
 
    其实教育的目的,分数,恰恰是它的一部分,不是它的全部,真正的全部内容就要解决学生,能不能成为一个品德高尚、对社会有贡献、对家庭有爱心人。
 
    过去把学问不叫知识,叫做做人的方法,现在由于我们在教育体系,或者个人认知上出现了一个问题,强调分数的同时,就忽略了对情绪的管理,包括对学生进行情绪管理,包括我们自身老师学会情绪管理,也就是我们自身的完善,在品德脱节的情况,自身会出现个人的情绪难以控制。在中医里面,我们知道,如果在木行上,如果爱心不够的话,容易发怒的人。就会得肝病。这是一个自然的现象,因为我们探讨的是一个自然之理。
 
    现在的教育,实际上有很多问题,一个非常优秀的学生毕业以后,出现了各式各样的心理问题,前一段时间,有一个报道,谈得是有一个同学是一个博士,从小到大都是被别人宠大的,在班里面,都是被老师,被家长宠着的。到了美国以后,突然发现,导师并不是对他一个人宠爱,而是对所有的学生都一视同仁的时候,他突然就失衡了,最后,连杀了几个人,包括他自己的同学和老师。
 
    这反应了,如果我们真正的想达到的教育的提升,是应该在德行方面做文章,如果在德行方面不去做文章,就会使一个人不会做人,他学无所用。最后,这个德行做不好的话,就会影响我们心理的问题。
 
    心理的问题,在五行里面,把它放在火行里面,火主的心和礼。
 
    现在说礼的时候,如果一个人的德行不完备,那的内心就会很急躁,很负责,就会出现心理的问题,而心理的问题出现的时间长了,就会出现心脏病变的问题,所以很多人在管理上非常有急躁情绪的人,还有一些学生,在非常急躁的同时,他就会产生心脏的问题,就是因为我们在内心的控制上不够,就是出现了贪心,这个贪心,就是希望把这个事情过多的解决,而不是去完善自己。
 
    这个事情,让它超出了你的内心压力的承受能力之外了,就会造成心理的问题,时间久了,就会造成心脏器脏问题。中医里面认为,世界是一个全息的,现代科学,认为中国古代的理论反而是先进的,为什么?因为它思考人的时候,把人是作为一个宇宙来对待的,而不是只是当做是一个人。
 
    每个人都是一个小宇宙,把一个人体研究透了,你就知道怎么去对待社会了。知道对待社会了,就会知道怎么对待这个国家了,所以儒家学说里面,有一个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学说,它们是连在一起的,过去的人们,知道了完善自身的同时,就知道怎么跟社会沟通了,他知道了一个人如何使自己的心理达到平衡的方法。
 
    知道事物在上升阶段的时候,是有序化的,而这个有序化,必须通过价值体现,让他追求高尚的东西,让他的行为符合合理的状态,就能达到使自己的举止达到合理化,使自己能够达到适可而止的理想状态,就不会超过这个礼之外的规律,所以,就不会贪心,不会造成心理的问题。
 
    有了好的品德的了,就会上升到实践,信,指的是实践,必须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学了要有所用,而用的本身,所体现的是言行一致,理论和你的实践必须是合一的,如果你知和行是不合一的,就说明你的“知”有问题。所以,我们提出一个口号是:如果你知道,你做不到,还是等于不知道。
 
    教育的本身,必须在“信”上做文章,谈到沟通,就是以“信”基础来沟通的,当和一个人有很好的沟通,就是换得对方很好的信任。才可能跟他有很好的互动,如果对方对你不信任的话,在他的意识里面对你是屏蔽的,说了半天,达不到他内心,就没有效果。
 
    所以,我们提出来,做人必须要做到知行合一,这样对方才会对你的说的话,会认真的听,如果你做不到的话,就会走到信的反面,信的反面是愚痴,就是局部的、把自己认为的东西当做真理,并特别强调自己的所认可的东西,而且无限的扩大。
 
    我们现实中有很多的人,脾胃有问题,就是把很多的小事情,当做大事情来对待,常常处于紧张的状态,这就是痴的表现;就是同样的出现一个问题,别的学生很正常的状态,而他却像结了八百辈子的仇似的,想的非常严重,最后导致他饭茶不香,就是出现了痴的问题,就是把小问题无限的扩大了。
 
    很多人都是把小问题,无限的扩大了,比如他们的夫妻关系,稍有两次顶嘴,他就会想怎么不爱他了,会出现什么婚外恋的问题啊,想的非常严重,最后导致自己的精神崩溃,或者把自己封闭住了,这都是属于是对一个小问题无限扩大的后果。
 
    痴,本身就是妨碍你的脾胃的问题,实际上就是你的知和你的行,出现了一个沟通的障碍,导致在信上出了问题。
 
    最后,我们要达到的土生金。
 
    成为人才,主的是“义”,义指的是你这个人的行为,能够符合全体的利益。教育出来的人,是为社会作出贡献的人,如果他对社会没有贡献,你教育他的目的就偏离了。所以,如果人做不好的话,就接受不了别人的任何意见,这个时候就会让自己很孤僻。就像很傲慢的样子,就是偏离了义的状态,偏离了做人的完美。
 
    从金生水,水行,就是我们现在说的智慧。就是要达到对理论的再次的提升,理论的提升,就是最后达到的对教育的不断地更新和创新。因为曾经实践过了,各式各样的方法做过了,对品德实践,都进行了各式各样的考验了,这个时候,就是金生水,达到了理论的升华。
 
    这个时候,负的状态叫疑惑,对各式各样的问题,达到一个不愿意深入探讨的现象,现实当中,对出现的问题,采取回避的状态就叫做疑惑,它的本身是智慧的反面,智慧是要追根求源的,出现了问题,能不能一直的追问下去,就会发现会找到答案,如果不追问下去就变成了疑惑。
 
    这种疑惑,长了的人,就会产生恐惧,就会伤肾,这在中国的理论里面,就是所谓的怒伤肝、贪伤心,慢伤肺,惑伤肾就是这么来的。就这么一个系统,这个系统讲起来,有很多的内容的,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暂时的就先说一下,我们在探讨具体的方法的时候,我们在把它多提一下。
 
    用五行的理论,给大家展示一下这个图,讲到木的时候,是你的主动和热爱力,主动和热爱力,就是我们谈到的爱的状态,谈到火的时候,就是合理和升华力,谈信的时候,就是实干和信誉力,谈到金的时候,指的效益与凝聚力,谈到水的时候,是领悟和学问力。必须有这五种力量,才会使你内在的平衡有一个很好的状态。
 
    这五种结果,也可以用下面的几个图看一下,木代表政府,需要我们的民众有一个良好的风尚,必须有学校,承担教化的责任,最后有一个学生和社会和家长的关系。
 
    我们前面讲,是要给大家的一个概括,我们现在讲如何进行情绪的管理。这是我们要着重谈的,前面牵扯到一个理论的过程。这次讲的是如何使你的心态有一个很好的调整。
 
    心态的调整,在于改变你的内在,进而改变命运,所谓对我们的内在的调整的方法,可以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在一个海边,出现了一条非常凶猛的恶龙,它经常的发怒和发威,吞噬这个村庄老百姓,摧毁庄稼,做各式各样的坏事,于是他们邀请了很多的巫师,来降服这个恶龙,这些大师用各式各样的法术来降服它。结果全都失败了。正好有一个路过的大师,大家就向他求救,大师就答应了,他就拿出一个镜子来,当这个恶魔出现的时候,他就用这个镜子照它,让恶龙自己看到它是一个什么形象。
 
    当恶龙看到自己在镜子里面的形象的时候,就再也不去为非作歹了。
 
    这个例子,就是比喻我们内心的深处的恶念,就是一条恶龙,这条恶龙为什么会发威呢?是因为我们内在,缺乏宁静,我们的内心察觉不到情绪反复。所以,我们就由着这个恶果发生了。以后,我们再去后悔。这里面强调的是,必须使自己内在的力量出现,察觉、反思的力量要加强。
 
    对内在的力量,必须从察觉上入手,你才能知道情绪的变化,才会慢慢的降服你的情绪,如果缺乏察觉的时候,你发现,你发怒的时候,你并不知道自己在发怒。
 
    情绪管理,首先要达到,必须要让自己时时刻刻有一个清醒的知道,知道自己所想的。察觉就是从内在入手,内在还在于更换你的观念,每个人发现自己产生了各式各样的想法,它为什么会出来呢?很多人认为,这个社会是个非常道德败坏的,或者这个社会是非常消极的,他面前出现的状态,就是一个消极的状态。
 
    这一定来自于价值观的认知,认知的来源,必须通过自己内在不好观念的更换,才能达到对自己内在的改变。我在年轻的时候,也有过对观念改变的体验,那是从恋爱开始得到的。当时,我在学校里面的时候,觉得自己很普通,结果学生会的女主席看上我了,当时,就认为自己承受不住,觉得这么一个出色的女孩,由于觉得自己很低微,所以,就拒绝她的爱情,最后非常后悔,就发现是来自于观念的束缚。觉得自己水平不够,还是来自于自己的内心的感觉,并不是说,你跟他到底合适不合适,可见,观念对一个人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如何使自己能够有一个很好的命运,就在于观念的改变和提升。
 
    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企业家80%都是小学毕业的,真正的高学历的人很少,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因为在80年代改革开放的时候,在所谓的商业经营活动中,他们敢于去做,因为他们的观念敢于更换,及时把握了与时俱进的精神,而很多观念跟不上的人,就会发现,会有很多的怨言,结果落伍这个时代,为什么会这样呢?还在于你的观念的问题。
 
    所以,在教育上,或者是情绪管理上,一定有一个改变内在,或自己命运的前提,怎么样进行改变自己的内在呢?我们就强调突破和打开心量。
 
    突破井底,就说明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无形的井底,这个是我们没有发现的,如果说你发现了自己的观念不合适这个时代,你就会去改变了。问题是,很多人认为自己的观念,或者认为自己内在的价值观肯定是最好的,所以不可能改变的。我们要找到井底之蛙的那种无形的束缚。我们知道,一个青蛙在井底的时候,它认为井底是非常大的,当外边来的青蛙告诉它说,有一个很大的天地,就在外边,只要你出来就可以看到,这个青蛙就不相信,它就认为,我的井底是浩渺无边的,不可能有更大的地方,他拒绝了这个改变了,这就预示着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有一个无形的井底。
 
    这个无形的井底,我们再举这样一个故事,我们研究小孩子的时候,发现一岁的孩子他们具有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能够达到80%,但是,十年以后,他们再去对这些孩子进行测验的时候,发现这种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退步了,结果是降到10%。什么原因呢?原来来自于家长对孩子的自信心和想象力的破坏,我们叫破坏性的批评,他们研究,平均一年有两万次的这样的批评。
 
    就是说,一个父母扮演的角色,反而是扼杀一个神童,其实我们每个孩子,在0—3岁,右脑发达的时候,我们没有好好的运用它,就把他这种创新扼杀了,再交到学校,我们对孩子进行各式各样的错误的管理,所谓的培养,其实是把内在的和本来的创造力更进一步的扼杀了。就使他失去了一个很好的发展的空间,发展的空间,我们就叫做井底,它的束缚就放在那里。
 
    教育的本身,是去掉束缚的,结果我们拿一个束缚,去套在一个人的身上。所以,我们就认为,我们大人有束缚,所以小孩子也应该有束缚。就发现,不断的各式各样的井底的交流,我们认为,我们的自己的学生没有突破的原因,在科学研究上,我们叫做跳蚤的天花板,就是说,一个跳蚤,本来可以跳得很远,结果在实验的时候,把它放在一个玻璃箱里面,所以,一拍它,他本能的一跳,弹到玻璃顶上,撞得头破血流。
 
    然后,再一拍,又碰得头破血流,结果,慢慢的它适应了,再拍它的时候,就不会再使劲了。所以,到了几十次的时候,就适应了所谓的玻璃顶,这样,以后再拍,就会不会再使劲的往上跳了,科学家把这个玻璃拿掉了以后,你再怎么拍它,哪怕它能跳到三米的时候,他也永远会跳在1米的距离,就停留在所谓的玻璃天花板上,不会往上跳了。
 
    可见,我们一个人的内在,就这么形成的。自以为是,就是用一个无形的空间把自己锁定了,我们也会用这种观念,强调每个学生,我们把所有的创造力和力量都会进行锁定,我们认为这是教育的偏差。
 
    当我们束缚以后,就发现导致心量变小了。心量多小,你对世界的认识就有多小,所以,我们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会缩小。最后,发现自己很封闭,封闭的时候,情绪就失去控制,我们人与人难接触,就来自于我们内在的封闭,就是情绪出现问题的原因。
 
    当一个人,同样面对一个事物,他们两个人的看法是不一样的,其实就在于无形的天花板,我们叫做观念给他的,这个观念带给他,同样一个人说的一句话,每个人都不一样,就是这种无形的井底带给他的认为。
 
    我们提出:凡事是中性的,我们举一个例子,我们认为,凡是坏的事情都是中性的吗?是的,一定是中性的,在于你去认为它,一定是这样的,在于你的心量能不能容忍它,你不能容忍它的时候,就变成坏事,就真的是坏事,你认为是好事,就一定是好事。

标签: 教育  管理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京ICP备13010706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4900号

食品经营许可证:JY1110817110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