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的“新国企”思维
源自:龙泉之声 作者:郭朝飞,南婷
阿里巴巴又出手了。2015年2月9日,阿里巴巴集团宣布斥资5.9亿美元入股魅族科技。这是自上市以来阿里巴巴集团金额最大的一笔投资,坐实了过去半年来阿里与这家手机厂商之间持续的资本“绯闻”。
完成入股后,魅族将成为阿里巴巴无线互联网生态系统的一块重要拼图,同时帮助天猫渠道进一步发展,推动阿里的移动战略从App时代走入“无线生态时代”。
几个月前,马云给了阿里一个响亮的定位——“国家企业”。依据他的定义,这既不是普通的民营企业,也不是一般国有企业,而是能代表中国的创新技术、创新能力,代表中国对世界贡献的企业。
但这种新型“国企”,在2015年的春天,也面临诸多波折,包括阿里巴巴与工商总局的一场风波。
希望活到102岁
每年年初,来自全球各地的2500多名政、商、学界的顶尖人物,都会从苏黎世机场下飞机,然后换乘大巴,辗转大约两个半小时来到瑞士东部的一个万人小镇。
这里就是达沃斯,这些大腕当然不是为了看风景,而是为了参加世界经济论坛。今年,马云再次来到这里。算起来,他上次参会已是七年前了,而首次造访则是在2001年。
今年马云以商业领袖的身份回归达沃斯,甚至还拥有一大批拥趸。在今年的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马云和阿里巴巴不出意外地成为了焦点,“对话马云”是第一场座位被抢空的分论坛,一抢而空只用了4分钟。
在与美国著名脱口秀主持人查理·罗斯的对话中,马云将自己的新打算和盘托出。
“如果我们能帮助挪威的企业把产品卖到阿根廷,而阿根廷的消费者可以在网上购买来自瑞士的产品。我的设想就是类似电子WTO(eWTO),可能这样的说法不太准确,在上个世纪,WTO发挥了很重大的作用,让许多大企业把生意做到了全世界,如今,互联网可以帮助中小企业将产品卖到五湖四海。”
电子WTO只是马云计划中的一部分,其实就是国际化战略。依据马云的规划,阿里巴巴未来还有两大战略:一个是农村战略;一个是真正把自己公司变成一个DT(数据)时代的云计算大数据的公司。
未来,马云将依托这三大战略打造他的新型“国企”。
在马云看来,三星是韩国的国家企业、奔驰是德国的国家企业、谷歌和苹果是美国的国家企业,阿里巴巴要成为新型“国企”,要以他们为榜样。
要成为新型“国企”,不能单打独斗。如今,阿里巴巴将越来越多的企业收入囊中,投资入股魅族、优酷、快的打车、高德地图、陌陌等一众企业。这也让越来越多的人看不懂。
马云说,“阿里不是随意买公司,而是为这个生态系统去买公司。”很多功能阿里并不具备,因为一个公司不可能什么都干,所以阿里希望其他企业来做,将生态做好。
在这个生态中,马云看好健康和快乐行业。他认为,中国进入中产阶级社会以后,对健康的需求会越来越大,对文化的高品质需求会越来越高。也因此,阿里巴巴涉足文化、体育等行业。
阿里巴巴上市后,马云那句“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广为流传。
新型“国企”寄托着马云的梦想,在美上市之后,马云不止一次说:阿里巴巴要横跨三个世纪,希望活到102岁。
“为什么是102年这个奇怪的数字?我们是1999年诞生的,上世纪我们活了一年,这世纪我们活100年,下世纪活一年,正好三个世纪挺好。”马云说。
打造新金融帝国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脉,同样是一个大企业的关键。在阿里巴巴的生态系统中,“蚂蚁金服”(蚂蚁金融服务集团)显得越来越重要,阿里要成为新型“国企”,离不开这个左膀右臂。
蚂蚁金服成立于去年10月,旗下拥有支付宝、支付宝钱包、余额宝、招财宝、蚂蚁小贷(原阿里小贷)以及筹备中的网商银行等品牌。
马云自认为蚂蚁金服名字取得“还是可以的”。他说,地球上有几个动物是可以把超过自己体重3倍的东西举起来的,蚂蚁是其中之一。蚂蚁有很强的团队,又有很大的力量,如果有很好的组合是可以的。
蚂蚁金服脱胎于阿里巴巴集团,是阿里巴巴的关联公司,二者是两个独立的法人实体。
在马云看来,支付宝等阿里的金融工具之所以能够发展,是因为中国金融确实存在一些问题,原来银行赚钱相对容易,“服务了20%的客户就赚了80%的钱”,但那些80%要服务的人可能得不到服务。
马云正是看准了这80%需要服务的人,因此蚂蚁金服将服务人群锁定为小微企业和个人消费者,并计划通过互联网的技术和理念打造金融开放平台。
在外界尤其是金融界看来,马云的蚂蚁金服,有可能重塑中国金融市场格局,并对传统银行业带来革命性影响。
但对于蚂蚁金服的业务,马云认为只有两件事:一是只做金融的毛细血管,不做银行要干的事;二是只用数据来驱动,目的是将来成为银行的补充,而不是颠覆银行,和银行对着干。
此外,蚂蚁金服海量的用户数据积累,将帮助阿里形成了一个非常可靠的信用体系。这成为了蚂蚁金服布局、运转的核心关键:依据用户数据形成信用体系,反过来以信用体系为依据,为用户提供最适合的金融服务。
阿里巴巴上市后,中国银监会研究局副局长张晓朴曾表示,“未来的大格局可能是‘得支付者得天下,得账户者得天下’。”因此,蚂蚁金服被寄予了“再造一个阿里巴巴”的厚望。
2014年,蚂蚁金服集团CEO彭蕾就表示,对于蚂蚁金服来说,上市不是目标,是一个水到渠成的事。最近,关于蚂蚁金服上市的传闻更是甚嚣尘上。马云回应称,他希望蚂蚁金服能在某个时候在亚洲市场挂牌上市,但有关具体上市日期或地点的决定则尚未做出。
马云说:“蚂蚁金服今天还只是个婴儿,但有很大的潜力。现在就说它会嫁入谁家还为时过早。”
“新国企”的责任
要打造新型“国企”,马云肩上的担子不轻,因为新型“国企”肩负着不小的“责任”。
“新国企”首先要祛除网购假货这个顽疾,而假货问题最近也再次将马云和阿里巴巴推向了风口浪尖。
1月23日,中国工商总局公布2014年下半年网络交易商品定向监测结果,监测共完成92个批次的样品采样,其中有54个批次的样品为正品,正品率为58.7%。其中,阿里旗下的淘宝网样本正品率最低,仅为37.25%。
谁都没有想到,这个调查引发了一场“掐架”。先是淘宝网在其官方微博发布了以淘宝员工名义写的一封公开信,质疑监管部门的抽检存在问题。之后工商总局开始回击,发表了一份曾在内部交流的“白皮书”,指出阿里系平台存在主体准入把关不严、商品信息审查不力等5大问题。
这样的公开叫板,立即吸引了公众极大关注。1月30日,马云忽然走进国家工商总局,与总局局长张茅“深入交谈”,双方“握手言和”了。交谈后发表的新闻稿说,两人表示,将共同探索管理模式,促进网络经济健康有序发展。工商总局发言人也随后“澄清”,“白皮书”是次座谈会的会议纪要,并不具有法律效力。
这场“掐架”的后续影响也是双方始料未及的。目前至少有五家美国律师事务所宣布,将代表投资者就阿里巴巴是否违反美国证券交易法发起调查。同时,受“掐架”和第四季度业绩低于华尔街的预期等因素影响,1月28日阿里巴巴股价下跌逾4%,29日再次重挫近9%,两天市值蒸发逾300亿美元。
专家认为,从中长期来看,依托中国庞大的消费市场,阿里巴巴的市场前景依然被看好。不过,虽然阿里巴巴不断推动打假,但一段时期内,假货问题仍将困扰着马云和阿里巴巴。
国际化程度不足也阻碍着阿里的新型“国企”之路。
在马云看来,国家企业有一个重要指标是40%以上的收入来自海外。2014年“双十一”,阿里在杭州总部的交易实况大屏幕上,成交曲线点亮了世界地图上的217个国家和地区。但目前阿里95%以上的收入还是来自中国。
分析人士表示,“新国企”必然是一家国际化公司,这就要求阿里巴巴拥有全球知名品牌、全球化的网络和服务,拥有和国外普通民众直接相关的产品和服务,拥有世界领先的技术和理念。所以,可以说纽交所上市只阿里巴巴国际化的一个新起点。
随着国际化步伐加快,怀有“新国企”使命的阿里巴巴也遇到了激烈的竞争。
近两年,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中国三大互联网巨头不断出手进行大并购,广泛涉猎不熟悉甚至看似无关的领域,数十亿元甚至更大数额的投入屡见不鲜,这种高强度竞争给阿里巴巴生态系统的形成带了很大的威胁。
在国际市场,阿里巴巴的主要对手是亚马逊。和阿里巴巴相比,亚马逊大多数商品由自己向供应商采购,拥有自己的物流和配送团队,对服务质量有着更强的掌控力,阿里从亚马逊手中“夺食”绝非易事。随着阿里生态圈的不断扩大,谷歌、脸谱和苹果等巨头都成为阿里的对手。
在不久前的一次演讲中,马云说,在全球的互联网前十大巨头中,美国占了6个,中国占了4个,欧洲、日本、韩国一个都没有,虽然“很奇怪”,但这是“中国唯一一次”站在相同起跑线和美国企业竞争。
“未来的10年和20年,世界的变化远远超过大家的想象。”马云说。或许他的“新国企”,也将超乎人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