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与现代人生活工作中的应用
源自:万佛楼 作者:明海法师
禅宗的“禅”和“禅坐”的“禅”,虽然有联系,但其实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下面我要跟各位交流的,是禅宗的禅。
“禅”,全称“禅那”,为梵语 Dhyana的音译,汉语的意思是静虑、思维修。这两个词揭示了禅的内涵。生活在两千六百多年前的释迦牟尼佛,在完成觉悟以前,曾经历过相当长时间的禅修探索。早在释迦牟尼佛之前,古代印度人在禅定方面就有非常悠久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禅修经验和方法。据记载,释迦牟尼佛在觉悟以前,曾经向两位佛教以外的老师学习过禅定,而且达到了非常高深的境界,后来觉得不究竟,不能从根本上摆脱生死轮回,就放弃了,重新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深入禅观,最后终于获得了对宇宙人生的领悟。释迦牟尼佛所创的禅观,包括古代印度人一些传统的禅修方法,今天仍然被人们广泛运用着。当然,在佛教传入以前,中国人其实也有自己的禅坐传统。
释迦牟尼佛禅观的思想,从“禅那”[静虑]这个词来说,由“静”和“虑”两个层面构成。第一层面指的是心灵的专注能力,梵语音译叫“三摩地”,汉语里“三昧”这个词,就是对“三摩地”的略称。第二个层面指的是心灵对于事物的清晰透彻的认识能力,梵语叫“毗婆舍那”,就是“观”的意思。“禅那”这两个层面的含义,在中国传统佛教的文献里简称“止”和“观”。专注就是“止”,清晰、明了、透彻就是“观”。这两种素质统一起来,就叫“禅”。
止与观的关系,好比被点燃的蜡烛与烛光一样。蜡烛如果老是晃动,烛光就闪烁不定,照东西就不清楚,所以,它一定要保持稳定性。这个稳定性,就相当于心灵的“止”,即专注能力。另外,烛光还要有一定的亮度,如果不够明亮或太昏暗,也照不清楚东西。烛光的亮度就相当于心灵的“观”,即清晰地观察事物的能力。心灵的这两种能力——止和观,在每一个有情生命的身上都存在着。禅坐的目的,就是要用特定的方法把这两种能力加以系统地训练,使之提高。
佛教有不少经论,详细具体地描述了不同层次的生命形态在心灵专注能力和观照能力方面的高低、粗细层次之不同。生命层次越高,专注力和观照力相应地也越强大、越微细。同一个层次的生命形态,每一个个体在专注力和觉照力方面的差异也是非常巨大的。
就人类来说,每个人的心灵专注能力也不完全一致。有的人专注能力非常强,而有的人专注能力却非常差。一个人如果他的注意力没办法集中,连短时间的集中也做不到,那就说明他的心灵有问题。一个人如果心灵非常专注,那么他在事业上的成就以及生活质量就会超过一般人。另外,从人们所从事的工作性质来看,有一些工作需要有很高的专注能力,比如说,做脑外科手术的医生,当他把一个人的脑袋打开,在里边做手术,那就需要专注能力非常强,不可以有其他杂念。次之,如乡下的妇女绣花,心里也要非常专一,要不然就会绣错了或把针扎在自己的手上。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需要专注。没有专注,什么事情也做不成。总而言之,专注的深浅会影响我们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
人们不仅在“止”的方面存在着差异性,就观的能力[透彻地认识事物的能力]而言,也同样存在着差异性。不同的工作、不同的生活境界、不同的教育修养、不同的生活阅历,导致人们在认识事物、领悟事物方面的透彻能力也不一样。
止和观是佛教禅修最核心的内容,也可以说是佛教认识宇宙人生的根本方法。经常有人问我,佛教与自然科学有什么区别,与其他的社会科学如哲学、心理学有什么区别。区别当然有很多,但最根本的却是方法上的差异。佛法也要认识宇宙人生,但是,它的认识方法与科学是不一样的。科学是建立在感官的基础上,通过对感官所收集的外部信息资料进行归纳、分析,从而得出结论。而佛教认识宇宙人生的方法却是止观,也就是禅坐,通过止观来认识世界,认识宇宙人生。止观的运作,重在对自我内心世界的认识。所以佛教认识宇宙人生,首先是认识“能认识的主体”。能够产生思想感情并作出概念判断的心,就是所谓的“能”。先认识“能”,然后再由此延伸扩展开来。这就是佛教认识事物的根本出发点。
以上我们从语义学角度解释了“禅”的内涵。简而言之,禅就是指心灵的止和观两种能力。佛教有一套非常完备、非常精密的禅修理论,在佛教“三学”[戒定慧]中称为“定学”,旨在帮助人们系统训练和提高这两种能力。